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江门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2 浏览数:557

一、单选题

1.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评述

A

辽宁绥中县东王岗台村发现商朝青铜器窖藏

说明商朝统治范围到达东北地区

B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大型宫殿、祭祀台、墓葬和贵族居住区等

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了西周至汉代的古炼铜炉、铜渣和采矿的井巷支架

为研究当时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提供一手史料

D

战国冶铁遗址不仅分布于秦、齐等七国统治区域,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铁器出土

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器

2.

是西周的青铜礼器。西周前期存在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冶炼技术的进步C.宗法观念的淡化D.等级制度的严格

3.

东周以来,周王室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知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转而趋向平民化发展,这一转变(  )

A.加速了政治集权体制的形成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C.导致了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D.说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4.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事征四夷 图制匈奴 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5.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

序号

内容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位于今天的新疆

敦煌悬泉遗址中,发现至少8枚汉简涉及朝廷在渠犁的屯田事宜。

《后汉书·西域传》:“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A.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B.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C.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D.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

6.

中正 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素质提高B.阶层流动受限C.门第观念淡化D.中央集权加强

7.

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 五戒 与儒家的 五常 相配。这一做法(  )

A.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B.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C.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D.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

8.

《骑马带猞猁双垂髻彩绘女俑》(如下图)出土于唐朝金乡县主墓,这一陶俑呈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带着助猎的猞猁,身穿胡服,骑着骏马外出狩猎的场景。该陶俑可用以说明唐代(  )

A.习俗胡化已成为主流B.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C.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D.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9.

唐朝中期推行的一项经济制度规定: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 。这一制度(  )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可纳绢和布代役以保证农时C.以资产差别为主要的纳税依据D.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条件

10.

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 使相 。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拉拢藩镇维护统治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创新制度提高效率D.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11.

以下材料可用于佐证宋代(  )

朝代

事件

北宋

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当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南宋

光宗朝时,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屡次向光宗请求恩泽,光宗总是说: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

A.君主权力的弱化B.地方权力的加强C.文官制度的特点D.监察机制的完备

12.

两宋时期,出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农民赋役负担繁重B.冗官冗费问题突出C.重视种植经济作物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13.

明朝在经济上给予宗室成员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却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宗室不得干预兵事、政事,不许入仕做官,藩王就封后未经特许不得入朝,甚至与宗藩联姻的人也不得选任高官。这些举措(  )

A.基于维护皇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意在提高中枢决策的效率D.缓和了皇室成员的内部矛盾

14.

清朝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纂修全国性地图。康熙年间首次对台湾、西藏进行了测绘,并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平准之后,继续对新疆、西藏进行测绘,最终制成更为完整、详细的《乾隆内府舆图》。清朝此举(  )

A.旨在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开创了实地测绘的先河C.有助于强化大一统的疆域观念D.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

15.

下表是某学者对1892—1913年中国的棉纺、毛纺、缫丝、水电、面粉、水泥等10个主要行业的产业资本家来源所作的统计。据此可推知(  )

来源

买办

商人

官僚、地主

占比

23.8%

16.4%

59.8%

A.清末中国政治变革艰难B.工业结构渐趋合理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D.列强资本输出加剧

16.

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 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 ,甚至出现 胎妊小儿,预营仕牒 的情况。这一现象(  )

A.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B.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17.

五四 前后,国内创办的进步刊物犹如雨后春笋,多达150种。这些报刊,在大量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同时,还程度不同地宣传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表明当时中国(  )

A.白话文书刊成为主流B.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C.救国思想出现新变化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18.

1913—1921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上海华商纱厂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

19.

下图为1934年4月刊登于中央苏区报刊《红色中华》上的一幅宣传画,这一宣传旨在(  )

A.壮大红军推翻北洋政府统治B.发动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C.发展生产保证抗日物资供应D.动员群众巩固苏维埃政权

20.

毛泽东回忆说: 当时敌人还在进攻我们……十二月十日,一听到北平的消息,我们心里好不欢喜!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 这场学生运动(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意在推动国民革命进程C.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二、材料阅读

21.

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经济上,宋代对土地买卖几乎不作限制,土地 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田宅无定主 的趋势造成了 贫富无定势 的局面,有的 富贵之子孙不能保其地 ,如天台县(今属浙江省)有个姓宋的地主 家本富,后贫,鬻田于邻 。对此现象,宋人做过形象的概括: 富儿更替做 贫富久必易位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唐宋两代宰相的总人数及出身统计

朝代

宰相总人数

来源

继世为相

唐代

369

98个家族

一门十相者良多,如闻喜裴氏、赵郡李氏,均一门17相,崔氏一门达27相之多

宋代

134

126个家族

仅有吕、韩、史三大家族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
明朝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苏松地区 仰食四方 商人载米而来 。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如南浔镇、盛泽镇盛产丝绸,号称 衣被遍天下 ,各地 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 ;松江府号称 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各地商人 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社会 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思想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2.

近代以来,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除继续经办军事工业外,还着手兴办航运、纺织、矿冶、电讯等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没有采取军工企业那样的官办形式,而是面向社会招集商股,由官派督办 总其大纲,察其利病 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 。当时国内除广东有零星几家纯民办的小工厂外,民间几乎无人敢投资近代工业企业。在洋务派 官为扶持 之下,民间人士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新政的主持们求强求富的梦破灭了。

——整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具有 早期现代化 的特征,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指出洋务派 求强求富 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是如何为 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