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吉林省四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相互间则是息息相通,牵一发,动全身。其旨在强调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领域广阔、兼收并蓄C.文史密切、完整综合D.历史完整、群体复杂

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中国传统古典科技遭受到巨大冲击C.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因素大大增加D.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3.

一种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产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500年左右,该类型的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古人用这种文字(  )

A.记载了马其顿帝国东征B.写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记录了种姓制度的缘起D.书写了迈锡尼文明的辉煌

4.

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 禽兽 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5.

在今天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有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孕育了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  )

A.印欧人B.赫梯人C.雅利安人D.波斯人

6.

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B.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C.毫无任何印第安土著文化痕迹D.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7.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统计,此表反映出近代人口迁移特点。正确的是(  )

时间

15001850

18501945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编制

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8.

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算和医药传到西亚,西方各地人士东来,把波斯工艺、佛教和佛教艺术、伊斯兰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中国,进而转传西亚。这说明我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

A.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D.维护了国际市场的稳定

9.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 商书 。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  )

A.对外贸易日益发达B.全国性市场网络渐成C.地理学知识的进步D.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10.

1610年,荷兰开始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最初,茶叶在荷兰仅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享用,随着进口茶叶的增加和饮茶风气的普及,饮茶逐渐从上层社会转入普通家庭。到18世纪,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这可以用来论证(  )

A.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D.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11.

亚历山大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亚历山大里亚。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都是希腊式建筑。这些城市在异域文化的大背景中,不仅仅拥有居住的功能,也是文化辐射的中心。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客观上推动古代文明的交流B.充分证明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C.导致征服地区社会制度落后D.成为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

12.

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  )

A.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C.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D.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13.

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B.认同社会主义思想C.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D.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14.

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市民渴求获得新知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C.行业生产技术改进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15.

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16.

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 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

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 南南 迁移者与 南北 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0年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 华托裙 ,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 中国风 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装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1)根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欧洲 中国风 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

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

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

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是继 学宫 太学 国子学 之后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至圣先贤们进行儒学承继的文明再造。它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既有官学的成分,又有对传统私学的继承与发扬,是与官学、私学相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实体存在。它是集藏书、修书、教育、学术、祭祀、议政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经义的理解与探寻。书院的创办者和主持,一般是当时的名师宿儒或社会贤达,他们既热心于教书育人,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传授学术心得。

——摘编自吴玉军《试论民办高校对古代书院讲学模式的借鉴》

材料二
1882年,张之洞抚晋,在山西省城太原创办了一所新式书院——令德堂书院。创建之初,教授内容仍以经史、考据、辞章为主,但增加了自主选学部分,给学生自主选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胡聘之任山西巡抚后,1896年奏请改 学院 为学堂,另立水师、武备、船炮以及工技制造等类教学内容。此学堂,中西学并重,为近代山西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1901年8月,清廷颁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府改设中学堂、县改设小学堂。晋抚岑春煊在令德学堂基础上,合并晋阳书院,筹办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丽文《晚清书院改学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书院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书院的变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