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3 浏览数:82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在论及中华文明起源时指出,中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一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有切不断的交流。北方的红山文化来到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后,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汇合。这几方面的聚合,终于给予中原文化巨大的发展能量,蔚为夏商周 三代 文明的主流。该观点认为中华文明(  )

A.起源于中原的仰韶文化B.由多元文化汇聚而成C.形成于夏商周三代时期D.由单一文化发展而来

2.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B.内外服制度C.井田制D.宗法制

3.

战国七雄 中的燕国所在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4.

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

A.秦统一的背景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C.秦统一的过程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5.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6.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思想

尊崇儒术

稳固边疆

设置河西四郡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7.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取得明显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②南方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中国古代在某个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人常被尊称为 。下列历史人物中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医圣 张仲景 ② 画圣 吴道子 ③ 书圣 王羲之 ④ 诗圣 杜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 雁塔题名 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0.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指的是(  )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

11.

北宋初期为了对各州进行监督和节制,州一级增设 (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件,彼此制约。

A.节度使B.通判C.枢密院D.内阁

12.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B.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C.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13.

《元史·地理志》: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B.南北面官制C.行省制D.猛安谋克制

14.

明太祖朱元璋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制B.设立中朝C.废除宰相D.置军机处

15.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讲述了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以下典籍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诗经》 ②《史记》 ③《齐民要术》 ④《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16.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 结茅而居 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 繁华世界 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 ,时称 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设立广州 十三行

17.

下列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朝代是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

A.东汉B.唐朝C.明朝D.清朝

18.

某学生在查阅清朝前期的历史资料时,记录了以下关键词: 台湾府 伊犁将军 雅克萨之战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理藩院 等。由此看出,该学生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19.

有历史教科书在讲述某次外国侵华战争时指出,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战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0.

1848年,徐继畬 荟萃采择 中西文献资料,撰成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该著作是(  )

A.《四洲志》B.《瀛寰志略》C.《海国图志》D.《资政新篇》

2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有鉴于此,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这些企业属于(  )

A.官办军事工业B.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C.中外合资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2.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3.

(  )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梁启超

24.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  )

A.清末 新政 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25.

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其主要内容有 (  )
①提出平均地权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倡导文学革命   ④反对封建礼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7.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下列口号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列强,除军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8.

歌曲《南湖的船啊,党的摇篮》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歌词中有一句是 历史将从你这里揭开新篇 。其中 揭开新篇 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B.革命有了新政党领导C.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D.人民军队创建的开始

29.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  )

A.孙中山提出了 三民主义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C.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标志着北伐战争拉开序幕

30.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精神按其孕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B.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C.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D.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

31.

下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摧毁了大量敌人据点,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 。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淮海战役

32.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33.

1953年9月,彭德怀在报告中指出: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报告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胜利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C.万隆会议召开D.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34.

下表是1952年和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分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所有制性质

1952

1956

公有制经济

21.3%

92.9%

私有制经济

78.7%

7.1%

A.一五计划的实行B.三大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进行D.银元之战的胜利

35.

下图是我国1956—1966年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以及国民收入指数(以1952年为100)的变化。这一时期,我国(  )

A.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工农业总产值指数逐年递增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6.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D.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37.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 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38.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

39.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以下属于 诗篇 内容的是(  )

A.提出 一边倒 方针B.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C.提议设立经济特区D.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4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列属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②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④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41.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一
孟子曾经与齐宣王讨论治国的问题,他以欣赏音乐做比喻,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在这里快乐地欣赏奏乐,老百姓们却生活困苦,满是怨恨,这是大王不能与民同乐;相反,如果大王在这里快乐地弹奏音乐,老百姓们也能欢天喜地,安居乐业,这是与民同乐。如果君王能与民同乐,那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整理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宋朝的儒家学者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使儒释道三家为基干的思想大汇流得以呈现。宋儒的特殊可贵在于,宁可跨越百代,也要直接与孔孟对话,他们让千年前的圣人活泼泼地站在他们的当下。复活孔孟和回归六经,是他们的学术旨趣,也是文化理想,为此他们建构了 的世界。先秦儒学主要讲 ,很少讲 。宋儒既讲 ,又讲 ,主要讲 。中国由唐代的 诗性王国 进入到宋代的 理性王国

——摘编自刘梦溪《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材料三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围绕着发明本心的 良知 这一核心而展开,他发展了孟子的 良知 思想,认为天理即是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即人伦道德应是人人头脑中所固有的命题。在本质上,阳明心学虽然与程朱理学 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但是在当时却以反程朱理学的面貌出现,主张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突出了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一时间 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王学中摆脱传统束缚、冲破思想禁锢的精神对晚明已降的思想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对于朝鲜、日本也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简述孟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要分析宋朝儒家学者是如何 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阳明心学的特点及影响。

42.

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革命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根据地内,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 耕者有其田 ,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的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同时实行农民交租交息,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利益,把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它规定: 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经过土改运动,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觉悟空前提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政策。
(2)依据材料二,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43.

宪法与国家宪法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国家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二宪法 )。 八二宪法 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重新阐明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构和内外政策。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八二宪法 的特点。
材料三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是要让每个人奉宪法为准绳,通过有效的宪法实施,让宪法和宪法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秩序保障与制度规范。

——塑造共同的宪法信仰,《人民日报》,2014年12月4日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 国家宪法日 设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