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连云港七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13

一、单选题

1.

在殷墟发现的一块甲骨残板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的记事卜辞残文曰: 辛未卜,争(争是管占卜的人的名字)贞:妇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 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深入巴方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

3.

睡虎地秦简《效律》记载,国家规定经营商贾和客店的不准立户,不分给田地房屋;此类人在三代以后才准许做官;商贾带头不耕种要杀之,且罚其同族弟兄从军。此举旨在(  )

A.规范商业活动B.维护统治基础C.降低商人地位D.增加政府收入

4.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5.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 崇仁里 ,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 人不得 侮易衣冠华族 ;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B.有利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6.

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孝文帝此举旨在(  )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7.

世人公认魏晋书法将理性与激情完美地结合,人们将喜怒哀乐的情绪寄托其中,使书法出现了大大有别于以往法度、思想、情趣的新形式,并形成社会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魏晋书法这一特征形成是源于(  )

A.政局动荡使政治对文化影响力削弱B.统治黑暗文人逃避社会现实C.门阀政治盛行改变了人们审美观念D.王朝更迭频繁文人不敢言政

8.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的管辖B.唐朝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正式确立C.中原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D.唐蕃互遣使者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9.

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 中书门下奏状 ,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10.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图中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因税制改革财政收入增加B.海外贸易推动经济繁荣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1.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12.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推行了 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D.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

13.

梦回千年大宋,万千气象更新。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现象中可以反映宋朝社会新气象的是(  )
①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④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

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B.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C.内阁拥有 批红 的特殊权力D.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

15.

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16.

清乾隆年间,神魔故事小说《绿野仙踪》中出现了 王公犯法,和庶民一般 一语, 庶民同罪 这样的表述。这体现了当时(  )

A.法律的现代化转型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小说影响国家立法D.德主刑辅的法律特点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举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依据变化及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选官的依据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是得益于这个郡县制,中国的国家形态才具备了逐步脱离 三代 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到了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之时,功不可没的郡县制更是全面取代了分封制而成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坚实根基。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

某学生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所作思维导图局部


材料三
元世祖朝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和半固定化行省分沿用金行尚书省和蒙古国燕京断事官二模式,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军事需要。世祖末成宗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元行省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官府体制。行省普遍设置,有确定的辖区范围(相当于金朝一两个路),宰执衔撤销和群官负责制的形成,兼领军民和不定期迁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

(1)材料一中 三代 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在商代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思考,郡县制对比分封制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AB所代表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形成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发展的趋势。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 证伪 证实 两派。

证伪派

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

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证伪 证实 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10分)

20.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20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 休养生息 ,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 可汗 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城。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8分)
(3)写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