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中州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62

一、单选题

1.

如表是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文化区系(公元前4200—前3500年)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新石器晚期(  )

早期中华

文化圈

黄河中下游

—钵—罐—鼎文化系统仰韶文化一期后段、二期

长江中下游、

黄河下游

鼎—豆—壶—杯文化系统大汶口文化早期,崧泽文化早期,北阴阳营文化,龙虬庄文化,大溪文化二、三期

东北南部和西部

筒形罐—彩陶罐—钵文化系统红山文化中期,小珠山中层文化

A.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大型手工业作坊已经出现C.区域之间经济交流频繁D.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显现

2.

荀子开宗明义提出 性恶论 ,认为人的本性应得到矫正,实现 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只起后天的人为)”。同时他还指出: 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荀子这一观点(  )

A.蕴含着鲜明的儒家民本思想B.强调了礼法的教化作用C.迎合了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D.旨在构建社会等级制度

3.

如图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刘宋末年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A.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B.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区域迁徙C.西方入侵导致南方人口的变动D.藩镇割据造成南方人口急剧减少

4.

突厥颉利可汗去世之后,唐太宗进行了相关的善后事宜处置。第一是让部分归附唐朝的突厥民众向唐朝能够实际控制的地区迁徙;第二是让部分汉族与归附的突厥民众杂居。唐太宗的这些举措(  )

A.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B.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突厥政权的汉化

5.

唐朝进士科,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诗文写作才能,还有 时务策 。初任官还要进行入职考试,且与任期结束等待新职位的前任官员的考试同时进行。考试内容包括身(身体条件)、言(言谈表现)、书(书法水平)、判(处理复杂政务和案件的能力)四个方面。由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A.维护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利益B.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综合素养C.注重考试程序的公正和严谨D.放宽了人才选拔的录取标准

6.

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在全国八百九十一万户中,不课户(不用交税的特殊人群)为三百五十六万户,课户为五百三十五万户。与此同时,逃亡百姓愈加增多,以丁计征的均田制也趋于崩坏。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得到缓解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税制改革迫在眉睫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7.

如表是《齐民要术》中的部分记载。这些内容折射出贾思勰(  )

(1)

猗顷,鲁穷士,闻陶朱公富,问术焉。告之曰:欲速富,畜五牸雄性牲畜。乃畜牛羊,子息万计。

(2)

桂阳令茨充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种紵麻。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

(3)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成求假焉

A.深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重视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C.认识到农业多种经营的重要性D.主张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

8.

宋初,各州把精兵都选送京师,升为禁军。留在本州的,名为厢军,大都老弱。需兵防守的地方,则由中央派兵分扎,一年一换,叫作番戍。宋初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地方财政压力B.强化中央集权C.提升军队的战斗力D.维护边疆稳定

9.

在唐代时,县大多区分为若干乡;到了宋代,在县之内除乡以外,还多设有 市。《宋史·职官志》载: 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市的出现表明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D.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10.

二程(程颍、程颐)认为: 经者,载道之器,须明其用。如诵诗须达于从政,能专对也。 反对 溺于文章 的文士和 牵于训诂 的讲师。这反映出二程(  )

A.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B.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C.肯定汉唐经学的学风D.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11.

这一制度是忽必烈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地方分权为辅助的新型政治体制。这一制度中,由中央分配官员前往地区代表中央形式统治管理权力,通过一个行政区划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这一制度 是(  )

A.刺史制度B.郡县制C.羁縻府州D.行省制

12.

明末农民起义期间,不仅广大贫苦农民 荷(扛)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 ,许多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也踊跃参加起义队伍。这种状况反映出明末(  )

A.中央集权体制走向瓦解B.封建统治危机凸显C.阶级斗争性质发生变革D.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3.

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地呈报皇帝。到雍正时期,雍正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发展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C.官僚机构日益腐败D.朝廷决策的高效合理

14.

如表是清朝关于玉米种植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内容

出处

道光十三年(1833

玉蜀秫……于备荒最宜

《扶沟县志》

道光十五年(1835

玉麦……近来遍种以济荒

《云南通志稿》

光绪元年(1875

苞谷……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以度荒月

《荔波县志》

A.农民的抗灾能力有所提高B.人地矛盾得到解决C.玉米取代麦稻的主体地位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5.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译介中国典籍。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 四书 五经 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这表明(  )

A.中西文化呈现互相交流的特点B.清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传教士是中学西渐的重要媒介D.中华文化得到西方国家认同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它全面吸收了楚辞所拥有的华美的辞藻,并且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使其表现力更强。此外,它还吸纳了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但是与战国时期所有的纵横之风又有所不同。汉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在盛世之下所拥有的激情,表现出了汉朝的土地辽阔、宏伟山川、繁华社会与丰富的物产等。

——摘编自王娜《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

材料二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公案、灵怪等不同种类,并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新的创作,逐渐具备小说的规模。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摘编自陈文新《中国古代文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它们共同的历史价值。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之为宰相,行使宰相的职权,讨论国家政事。同时,在运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各项政务工作开展、各项审议和批准工作都形成了分层负责的基本情况,并且各层掌握不同的权限,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工作,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就促进了皇权的强化,利于最大限度控制政令失误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裴海鑫《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思考》

材料二
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摘编自胡春根《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废相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宋王朝在中原王朝中第一次在法令上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外贸易,东南沿海民众兴起经营海外贸易的风潮。宋朝同时还积极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实行多项激励海外商人贸易的举措。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巨大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向东南海路的转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自此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摘编自黄纯艳《交相生养——宋朝经济繁荣胜于前代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海禁除政治考量外,还涉及 互市 外贸 等硬性政策规定。从经济内生增长逻辑看,制度专断,市场受抑,民众非自由流动,是不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同时政策缺乏弹性,利益就会缺失,商品经济也随之瓦解。因此,海禁政策从当时看,是贸易与政治的一体化,并且紧密联系。

——摘编自杨国《海禁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全球化视角看明朝的海洋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文化联系是政治统一的先导、民族融合的基础。我国各民族之间自古长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并且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摘编自王茹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原因浅析》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