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北省孝感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47

一、单选题

1.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出(  )

A.世界领先的特点B.家国一体的形态C.多元一体的格局D.连绵不断的特征

2.

西周时期的婚姻是事关宗族延续繁衍的大事。西周初将 同姓不婚 定为宗法伦理,自周天子到各级贵族用婚姻关系把自己和异姓贵族结合起来,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西周这种婚姻关系的政治目的是(  )

A.巩固政权的统治基础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重视婚姻程序和礼仪D.解决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

3.

1975年在(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发现了五十余件青铜器,其中一件口沿饰有重环纹的铜鼎残片,此纹饰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刀、铜猎钩等,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B.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出土的青铜器类型丰富器型独特

4.

《韩非子·说疑》中记载: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将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描绘成激烈斗争的结果,从侧面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A.君主要加强集权统治B.通过臣弑君实现权力转移C.尧舜禹时期礼崩乐坏D.以法为工具有效控制臣民

5.

有关 秦并有天下 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两次载李斯语 今皇帝并有天下 今陛下并有天下 ,然而《史记》却不采用董仲舒说 今陛下并有天下 。原因可能是司马迁认为(  )

A.陛下并有天下 有待商榷B.李斯、董仲舒的时代背景不同C.评价皇帝不能从众迎合顺从D.秦的统一更具重要的历史意义

6.

历史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  )

A.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 与民休息 政策——出现 文景之治 B.汉初沿袭秦朝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出现 七国之乱
C.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减弱——君权得以加强D.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王莽推行社会改革——出现 光武中兴

7.

作为西域都护府最高军政长官西域都护,政府给予其便宜行事的特权,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抚),安辑之;可击,击之 。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流融合B.加强了对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C.把政治军事作用放在重要位置D.使得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8.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 赴国难 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此事件的社会影响是(  )

A.社会稳定,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流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C.民族友好,交往交融加强D.门阀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9.

北魏前期的祭祀呈现出母权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特点,孝文帝改革后在祭祀对象上明显地向以尧舜禹等为主的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倾斜。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  )

A.祭祀内容的丰富性B.祭祀礼仪的灵活性C.政权的封建化进程D.为隋唐的盛世奠基

10.

下图为隋唐户口、田地统计数据(部分),据表可推知(  )

朝代

年度

公元

户数

口数

田地

每户平均口数

每户平均

每口平均

文帝开皇九年

589

1940426700

炀帝大业五年

609

8907546

46019956

5585404000

5.17

627.04

121.37

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1440386213

5.86

34.78

天宝

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1430386213

5.94

160.45

27.03

A.隋朝的农业生产力远高于唐朝B.曲辕犁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C.唐朝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D.隋炀帝时统计土地数据的浮夸作风

11.

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B.民族之间交流交融频繁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中外交流巩固盛世局面

12.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

A.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录取依据缺乏公平公正D.促进了儒学的广泛传播

13.

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不再以人丁为征税之本B.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B.儒佛道的 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5.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的科技(  )

A.发展达到顶峰B.受到政府重视C.走在世界前列D.忽视理论研究

二、材料阅读

16.

【华夏认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秦人融入、认同华夏民族的历程

西周时期

秦人肇兴于陇右,偏居于西陲。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秦穆公在位时期,娶晋国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之女怀嬴嫁给为质于秦的晋太子圉。但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由此引发了中原诸夏人才西向入秦的高潮。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秦武王娶魏女为王后。

秦庄襄王时,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招募大量宾客游士至门下,合众人之力,编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人吸收中原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秦人与华夏交融互动的典范。

战国晚期,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途径有哪些。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7.

【区域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此以至大明(公元457——464)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往时、以前)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南朝·《宋书》

材料三
江南的经济开发,从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繁荣,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使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

——《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传统的经济格局 是什么格局,概括江南的经济开发有何重要意义?

18.

【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示意图》


材料二
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因中国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 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19.

天下国家 的蜕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蜕变,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秦汉帝国的制度,建立了 天下国家 体制,而精耕农业、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也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由于普世帝国的稳定性,中国在历经一次又一次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对抗后,仍能延续而不崩解。

——许倬云《万古江河》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