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9

一、单选题

1.

姜寨聚落(图1所示为遗址复原图)的居住区处于聚落的核心位置,房屋建筑群分为大、中、小型三种,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聚落周围环绕着人工挖建的作为防御设施的壕沟。在环绕壕沟外的聚落东部、南部、东南部一共发现了三处墓地,而在聚落附近临河的地方有一处小窑场。这说明当时(  )

图1

A.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B.贫富分化较为严重C.氏族公社具有组织性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2.

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有14世17位王。在这些王的王位传承中,有两次是弟弟继承兄长之位,还有一次是弟弟之子去世后王位复归兄长之子,其余的情况皆为儿子继承父亲之位。这反映了夏朝(  )

A.形成 家天下 局面B.政治局势的动荡C.深受禅让制的影响D.王权面临的挑战

3.

商朝时期,一些用途广泛的青铜工具,诸如斧斤、铜铲以及小刀(削)等,开始被人当作实物货币投入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动摇了农业经济的地位B.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折射出青铜农具的普及D.印证了民间贸易的兴盛

4.

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众多封国。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关系。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

A.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B.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C.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D.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

5.

表1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  )

表1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04

楚侯蚡冒之弟熊通,在请求周王室封其名号遭到拒绝后,自称为王,即楚武王

公元前510年左右

越侯夫谭之子允常,拓土始大,称王

公元前344

齐魏会徐州以相王

公元前325

秦国赢驷正式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A.分封制度的强化B.诸侯争霸局面的初步形成C.西周统治的稳固D.周王政治权威的渐趋衰微

6.

战国时期,诸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如冶铁、煮盐、漆器等涌现。在这些手工业部门中,绝大多数为私人所经营,其中煮盐和冶铁业的发展尤为迅猛,进而催生出众多家资巨万的大盐铁工商业主。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B.手工业成为经济基础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7.

商鞅力促秦孝公进行变法,主张 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却遭到秦孝公之兄赢虔以及权臣甘龙等人的坚决反对。甘龙更是指出 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他们的争执实质上反映了(  )

A.秦国王室势力的衰落B.新旧政治势力的利益冲突C.民众重农观念的淡漠D.法家学说理论尚未系统化

8.

孔子大力主张 有教无类 ,在他的众多学生中,既有孟懿子、南宫敬叔等贵族子弟,又有颜回、子路这般出身贫寒的平民,甚至还有曾深陷囹圄的公冶长。据此可推知,孔子(  )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以教育为手段瓦解等级秩序C.追求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D.重视品德修养高于出身门第

9.

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但秦朝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分散丞相权力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确保官员廉洁

10.

秦朝的赋税主要包括田赋、人头税和户税。在田赋方面,规定百姓需上缴粮食收获量的三分之二作为赋税;人头税的征收标准因年龄段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户税则依据家庭财产状况进行评估征收。由此可见,秦朝(  )

A.税收制度趋于瓦解B.政府财政走向枯竭C.注重社会公平公正D.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11.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此后,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叔侄以恢复楚国为旗号,在吴地毅然起兵反秦。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亦在反秦浪潮中积极谋划。而儒生郦食其、陆贾等人,也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  )

A.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秦朝的速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C.反秦力量主要来自旧贵族阶层D.大泽乡起义促成了各阶层联合

12.

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 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 。这些行为(  )

A.提升了项羽政治威望B.体现了项羽的政治短视C.赢得了民众广泛支持D.直接导致了秦朝的覆亡

13.

西汉初年,丞相萧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他基本上全盘遵循萧何之制,史称 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 现象出现的背景是西汉初年(  )

A.经济凋敝,需要稳定政策恢复发展B.相权膨胀,主导制定国家大政方针C.社会稳定,缺乏政治改革主观意愿D.沿袭秦制,统治政策尚未发生变化

14.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B.意在充实国家财政C.消除了豪强势力D.破除了世袭制度

15.

表2所示为某位统治者在位时期所推行的统治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该统治者是(  )

表2

类别

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

削弱三公地位,提升尚书台地位;释放奴婢,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

经济方面

丈量全国土地,核查户口数量

文化方面

大力复兴儒学,积极修建太学

A.汉高祖刘邦B.光武帝刘秀C.汉文帝刘恒D.汉武帝刘彻

16.

《两都赋》为东汉班固创作的大赋,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两篇。《西都赋》记载了长安宫廷的华丽以及物产的富庶。《东都赋》则详细记述了东汉时期洛阳的盛大繁荣景象,并且指出洛阳的盛况已超越西都长安。班固的《两都赋》主要反映了(  )

A.都城风貌与社会发展B.历史兴衰与文化传承C.政治格局与时代变迁D.国家稳定与城市繁华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荀子所处的时代,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激烈交锋。荀子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各家学说,他对孟子的 性善论 提出质疑,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他推崇礼法并治,强调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 为礼法核心,强调要以 节制人心,以及要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将荀子的部分思想与法家思想相融合,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以及后续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荀子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汉代的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荀子的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以及道德教化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治国思想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

——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材料三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对外贸易蓬勃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诸多商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与此同时,马匹、香料、珠宝等也大量流入中国。同时,海上贸易也逐渐兴起,汉朝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对外贸管理上,汉代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贸易活动,保障商路的安全。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为贸易提供物资支持。丝织业、陶瓷业等手工业技术水平很高,生产出大量精美的产品,如丝绸、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汉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了显著进步,为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摘编自张明《古代贸易的辉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商朝在处理与周围诸多部族的关系时,基本沿袭夏朝处理方式。那些归属于商朝的部族和方国,需定期向商王室朝贡并奉命征伐。这些部族和方国具有相对独立性,保持自身社会组织,与商朝有经济、文化联系,有时候也与商朝交战。西周时期的大分封,使周人的势力和影响扩展至黄河下游、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区域,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摘编自李天石等《中国古代史教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