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31

一、单选题

1.

陶寺遗址中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它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排列着13根土柱,陶寺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这反映出(  )

A.社会阶层的分化B.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C.原始农业的发展D.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

2.

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乡啬夫虽为 斗食之吏 ,但管理着徭役摊派、赋税征收、监督户口等大权,掌握着乡民的命脉,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 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 的民谚。这表明秦汉乡村治理(  )

A.削弱了地方宗族豪强势力B.凸显儒家价值取向C.割断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带有一定自治色彩

3.

九锡是古代天子赏赐给有殊勋臣子的九种礼器。曹魏、两晋及南朝时期,权臣胁迫皇帝赐予九锡或自加九锡,后世称 禅让九锡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后,统治者恢复汉代九锡褒赠勋臣的原始功能,在勋臣死后追赠九锡。北魏孝文帝这一举措意在(  )

A.加速汉化进程B.恢复汉代礼制C.确立皇权权威D.推进社会教化

4.

唐朝时期,边疆游牧民族善于蓄养、驾驭骆驼者大量涌现,他们牵引骆驼的形象被艺术加工为多种形态的唐三彩。《唐六典》里详细记载了从中央到地方管理骆驼的各级机构、官吏、饲养方式和用途。骆驼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唐朝(  )

A.畜牧业的发达B.丝路贸易的繁荣C.物种的大交换D.交通运输的落后

5.

下图是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粮食税收分布情况(单位:石)。这一现象导致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行省制度的推广C.大运河的重新开通D.税收制度的简化

6.

1757年,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就开始组织编纂《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审核,最终于1762年编纂成《西域图志》。据此可知,《西域图志》的编纂(  )

A.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反映了清代国家主权观念兴起C.揭示了乾隆帝好大喜功的心理D.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7.

同治六年(1867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巡抚, 虑士子习制举业不务实学 ,在济南创办尚志书院, 令各府州县儒学延送敦品穷经之士讲习其中,此外,习天文、地舆、算术与夫通百家言者,亦与焉 。由此可见,尚志书院(  )

A.动摇了科举制的基础B.革新了办学理念C.体现了实业救国色彩D.开启了教育改革

8.

及至20世纪初年,各省绅商士庶纷纷言政谋政,竟蔚然成风: 遇有内外政事,辄借口立宪,相率干预,一唱百和,肆意簧鼓,以讹传讹,浸寻日久。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政府主导地位的弱化B.加速了国家法治化进程C.体现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

9.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广告。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上海(  )

A.科学观念的普及B.中西文化的融合C.殖民程度的加深D.城市文明的进步

10.

1944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占领的400多个县中,被认为治安良好的只有7个县;几乎没有配备军队、任由共产党活动的有139个县;其余295个县则是中间地区,日军主要集中在以县城为中心的若干乡村,而民心大多倾向于共产党一方。这表明(  )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主战场C.日军的控制力下降D.土地改革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11.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明确提出恢复自留地,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并恢复农村集市。这一举措旨在(  )

A.调整国民经济B.加快人民公社的步伐C.优化产业布局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1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一个奴隶的价格大约为二十舍克勒银子,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如果伤害了奴隶的眼睛,要以该奴隶的一半身价偿还原主,若伤害一头牛的眼睛,也需以这头牛的一半价偿还原主。由此可推知,《汉谟拉比法典》(  )

A.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B.司法程序较为严密C.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D.带有阶级歧视倾向

13.

下表是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措施。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

措施内容

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

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造户籍、记账赋税簿帐,施行班田收授法

改革税收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A.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B.确立了幕府政治统治C.推动了国家治理进步D.打破了闭关锁国局面

14.

迪耶普是法国北部的一处天然良港,也是法国重要的航海图制作中心,并在16世纪形成了 迪耶普制图学派 。他们所绘地图大都对太平洋地区进行留白或描绘不详,而对北美海岸和巴西作详细描绘,甚至将北大西洋直接称为 法兰西海 。这体现了法国(  )

A.拥有高超的绘图水平B.与葡萄牙矛盾加剧C.对世界地理了解不够D.在美洲拓殖的野心

15.

门罗主义要求欧洲人不得在西半球扩展影响力或对其任何部分重新殖民,似乎构成了一种开明的、反(欧洲)帝国主义的美国方案,但它并不涉及美国将会在西半球如何行事的问题。 该观点意在强调门罗主义(  )

A.加剧了西方世界的分裂B.包含潜在的干涉主义元素C.扩大了美国的国际市场D.实现了美国对拉美的控制

16.

1999年,法国学者R·舍普在《技术帝国》中说: 图像技术带来的首先是直接性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拒绝抽象和中介。重要的被关注的是具体和图像,而从这个充斥着图像的世界上消失的是想象。关上电脑、电视、手机,一切又都消失在远方。 该学者认为技术进步(  )

A.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B.便利了世界人文交流C.改变各地人们的生活D.有鲜明的正反两面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北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抗击匈奴和开疆拓土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军队戍守边疆以及新的军事行动的需要,中原地区的水利传到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由于水利和农耕的展开,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随后的西域地区都已经播下中原农业文明的种子,中原的农业文明成为融合当地各民族、 变夷为夏 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河西走廊还是西域,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弃游牧转而学习中原的农耕,因此中原水利支撑的农耕文明也成为这些地区和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

材料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宋代政府对农田水利事业高度重视,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平原地区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和实行淤灌实践;江南地区侧重于圩田水利的整体性治理;东南沿海大力发展拒咸蓄淡工程和修筑海塘;丘陵山地多筑塘堰引灌。宋政府把水利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并有司农寺管理地方的农田水利,还设置了独立的稽查系统行使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稽查功能。王安石变法期间颁布《农田水利约束》,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宋代的农田水利工程在数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孙金玲《宋代的农田水利事业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原水利西传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国家翻译能力(节选)

时间

事件

1840年前后

清廷因缺少合格译员,外交谈判全权委托传教士,受制于西方列强

1862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畿、通商口岸及边疆等涉外事务频繁地区陆续开办外语学堂

1864

翻译《万国公法》等国际政法著作,提升外交法治观

1874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组织师生翻译、刊行了各类西学书籍

1876

清廷任命同文馆出身的汪凤藻为驻日公使;清政府开始在英、美、法、德、日、俄等国设立领事馆

1878

曾纪泽出使英国,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建议

1881

光绪七年,总理衙门奉谕设立官书局

1896

湖北自强学堂增设翻译处;总理衙门奉谕设立官书局

——摘编自夏军、吴赟《晚清外交话语转型视域下的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 晚清外交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下,部分或服务于本国利益、或心怀正义的外籍媒体人士主动投入到中国抗战事业之中,成为中共开展国际宣传的特殊 喉舌 。当《论持久战》系列演说正式发表后,《密勒氏评论报》于1938年9月24日最先刊载《论持久战》节译稿。此外,美国另一主要在华媒体《大陆报》也于1938年11月23日发表文章,简要介绍了《论持久战》对战争阶段的预判: 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对日本来说,这是侵略,这将是一段艰难的斗争时期,日本将在此期间寻求维持自己的战线,最后,它将崩溃并退出中国。对中国来说,这将意味着:首先,自卫;其次,努力维持自己的防御;最后,发动反攻。 除外国记者的商业需要外,一批满怀报国理想、坚持以文抗战的年轻学生也曾打着 洋商 报刊的旗号宣传抗日活动,进一步扩大《论持久战》在沪英语界的舆论影响力。

——摘编自李涛、张皓博《抗战时期〈论持久战〉英文译本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抗战时期《论持久战》英文译本在上海的传播。(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罗斯在谈到平民阶层的识字率时说: 作为一个阶级的织布工,长期以来一直是传奇的读者,1580年至1700年间,英格兰农村约有一半的织工识字。在伦敦和米德尔塞克斯,这个比例可能是三分之二 。罗斯列举了众多织工阅读的例子,他们将书放在织布机上,一边织布一边看书。尽管是私人性阅读,但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他们阅读与解释《圣经》提供了可能。罗斯在谈到平民阶层的阅读时说: 工匠们很快就针对神学指南的各个方面展开了辩论。论战由考文垂的正统新教织布工卡莱斯、分离主义者哈特和伦敦袜工霍加德围绕天主教的内容展开 。罗斯接着指出: 个人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些工匠辩论者的出现,可能表明了平民阶层个人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肖四新《英国平民阶层阅读公众的形成》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的 工业启蒙运动 让英国成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度,这一时期上流社会文化逐渐向社会下层传播,使贵族精神和绅士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引发了社会下层的努力奋斗和仿效之风。18世纪,社会各阶层对各类型图书的阅读需求剧增,图书贸易迅速扩张,这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报纸、期刊、图书业的发展和兴旺,18世纪30年代晚期出现图书俱乐部和收费图书馆(向外租借图书),18世纪末出现报纸阅览室,而最受人们欢迎的还是咖啡馆,它成为公众免费阅读各类新闻报纸、了解和谈论国家大事的重要场所。从18世纪公众阅读消费的初步兴起,到19世纪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英国真正迈向了大众文化阅读消费时代。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公众阅读消费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宗教生活与平民阶层阅读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公众阅读消费兴起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