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734

一、单选题

1.

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镈》铭文称: 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 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 天下 ,包括 天下咸抚 初并天下 亲巡天下 既平天下 普天之下 维秦王兼有天下 天下和平 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  )

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B.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C.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D.倡导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

2.

汉代有相关案例记载: 田延年以选入为大司农(掌管农业的重要官职)……取民牛车三万两为僦(雇),载沙便桥下,送致方上,车直千钱,延年上薄诈增僦直车二千,凡六千万,盗取其半……使者召延年诣廷尉,闻鼓声,自颈死,国除。 上述情况表明当时(  )

A.司法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B.正统思想要求官员以农为本C.政府打击侵占财产的行为D.上计制度的基础是个人品行

3.

有学者指出: 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身份趋于平等B.阶层固化局面逐渐被打破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廉正

4.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是一个律令制国家,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务运行细则,都是通过先后完善起来的律、令、格、式等法令条文加以规定的,并且实现了各项制度规定的高度法典化,在基层社会广泛推行。唐朝政令顺利落实到乡里的基础是(  )

A.保甲制B.邻保制C.十家牌法D.里甲制

5.

元朝时期土司的承袭须报朝廷批准,由吏部负责。仁宗延祐六年,中书省提议: 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宜从本俗,权职以行。 仁宗批准了该提议,同时明确了土司继承人的顺序。这一做法(  )

A.保障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B.促进了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C.沿袭了中原传统的治边策略D.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6.

明代中后期,长江三角洲一带常思患粮食不足⋯⋯ 区域内调剂甚繁,整个区域内的产量不能满足自我供给,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小农经济的逐步衰退B.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的繁荣兴盛

7.

1854年,时任安徽巡抚的福济上奏称: 安徽叠被滋扰,失事之地较多……兵火之际,不易催科……惟有仰恳天恩,俯准将咸丰三年应征钱粮展限缓办,俾藩司汇齐卷宗,细心核办催征。 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  )

A.政治局势的动荡B.政府财政的恶化C.西方列强的入侵D.太平天国的失败

8.

1924年以前,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的演变,多缘发于内部;而1924年国民党改组,其组织形态却发生了迥异于以往的 革命性 变革,以至于当时有国民党人认为与其称为 改组 ,不如称做 改造 更恰当。这次改组(  )

A.反映出社会性质的变迁B.改变了国民党的性质C.顺应了政党政治的需要D.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

9.

根据上表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945—1948年汉口市煤球每担价格表时间

时间

币种

价格

19459

法币

500

19463

法币

3500

19473

法币

16000

19483

法币

320000

A.战乱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囚笼政策 导致煤球价格上涨C.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成效显著D.国统区经济状况逐步走向恶化

10.

1954年10月,毛泽东就外交政策指出: 我们是一个新中国,虽然号称大国,但是力量还弱。在我们面前站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美国只要有机会,总是要整我们,因此我们需要朋友。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努力争取外交环境的好转B.愿意同各国开展经济交流活动C.践行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D.实行多边外交打破了对华封锁

11.

在希腊化时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接纳了非王室血统的马其顿人参赛,马其顿王国和希腊本土的希腊人在外交场合强调彼此属同一种族,说同一种语言,马其顿人变成了希腊人内部的一个次族群。这说明希腊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

A.身份认同B.经济互通C.文化交流D.政治整合

12.

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日心说 的提出得益于(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C.教会统治地位的动摇D.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13.

19世纪初,秘鲁的土生白人教士胡安指出: 这个比西班牙不知道大多少倍、更加富庶、更为强大、人口更为众多的一个大陆,不应该依附于那个王国,它的距离那么遥远且正处在更沉重的奴役地位。 据此可知,当时拉美独立运动开展的契机是(  )

A.宗主国的日渐衰落B.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C.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列宁在1920年12月曾指出: 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 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  )

A.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B.推行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C.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发展军事工业以提升国防实力

15.

根据上表内容,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

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主要看法观点

观点

理由

美国霸权论

造成冷战紧张局势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从两大阵营形成的基本过程看,也反映出美国是冷战的责任者。因此,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

美苏共振论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或仅仅是由美国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

A.历史研究在争论中不断发展B.研究视角的差异影响历史解释C.史实拓展推动了史论的深化D.意识形态冲突导致了冷战爆发

16.

1979年,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亏损金额高达11亿美元,美国政府决定给予其财政支持。同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拯救克莱斯勒的法令,并给予其15亿美元的贷款保证,这在美国公司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滞胀危机下国家政策的转变B.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生活C.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日益凸显D.科技革命加快了汽车业转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世纪中法两国开始了彼此的文化交往和盛世之间的对视,是一次难得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机遇。但在这双向文化交往中同时发生的 西学东传 中学西被 ,在法国和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境遇。可以说,这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影响并决定了此后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方向,无论对中法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意义非凡。

——摘编自许平《盛世之间的对视,两个世界的遭遇》

材料二
晚清输入西学的主体为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清政府官办机构、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及民办机构,这三类机构与人物,由于其立场、出发点有别,重点活动时期不一样,因而输入西学的价值取向有明不同。官办机构输入西学有强烈的为用而译、急用先译的功利主义倾向,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知识,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

——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材料三
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和文明互鉴历史,面对经由资本主义扩张而建立起来的单向国际传播旧秩序,新媒介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急需革新与修正,中国需要基于中华文化与本土经验,推进精神交往和物质传递并轨的国际传播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对世界做出贡献。

——摘编自周勇《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

(1)解释材料一中 中法两国不同境遇 的历史背景。(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西学传播的主体,简评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6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4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产生阶段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形成阶段

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

发展阶段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形成后继续发展。这个阶段民族主义的主要功能还是对内的,建立统一民主的民族国家任务十分迫切。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意味着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割据,具有进步作用。

——据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整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亚非国家异军突起,并逐步在国际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以本民族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如阿拉伯主义、泛非主义等,各种民族主义的联合也应运而生。但同时,亚非国家也被民族主义冲突及所造成的动荡所困扰。二战后世界发生的150多起战争中,大多发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如印巴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这些战争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之外,主要是由民族主义问题所造成的。

——摘编自黄山《论民族主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8分)
(2)指出民族主义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成果,其演进的历史进程如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拓展与调适。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走 中国式的现代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摘编自周方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维探析》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阶段,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加速进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由此引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均卷入其中。从调整的产业范围看,调整几乎波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新兴工业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这种全球范围的分工体系使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成为全球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

——摘编自黄光耀《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速达5.2%,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2%,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摘编自金观平《中国经济为世界增添确定性》

(1)概括材料一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2)就材料二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