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性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57

一、单选题

1.

植硅体分析法已经成为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植物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水稻扇形植硅体与人类活动以前野生稻的生土层存在明显区分,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水稻扇形植硅体则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太湖流域(  )

A.稻作农业水平较为成熟B.渔猎采集已经不复存在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D.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

2.

汉初规定,诸侯王册封后必须立即就国,同时就国时的出行规格、居住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这说明(  )

A.郡国并行有利于政权巩固B.汉初政治局面极不稳定C.汉朝严密防范诸侯国势力D.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

3.

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  )

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

4.

据《太平广记》记载: 唐开元中,吴郡人入京应明经举。至京因闲步坊曲……于东市一小曲内,有临路店数间,相与直入,舍宇甚整肃。 据此可知,唐代(  )

A.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B.坊市制度逐渐走向分离C.政府实施严格市场管理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5.

北宋画家范宽长期居于终南山、太华山,观察物象的变化 对景造意 ,被后人评价为 与山传神 。他的《溪山行旅图》(如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该画作彰显出(  )

A.逃避现实的 清谈 B.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凉C.士大夫的家国情怀D.自我内省的精神追求

6.

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 沿海七省藩卫 海防尤重 。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 觑我土地 ,朝廷派沈葆桢 提兵渡台 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 。这反映了(  )

A.边疆危机的开始出现B.近代海权意识的发展C.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D.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

7.

广州一口通商时,茶叶常要在一年之后才能在广州转到外国发货人的手中。五口通商后,茶叶在生长六个月之内已制成商品到了外国消费者的手中,上海逐渐成为茶叶出口的第一口岸。这说明,当时中国(  )

A.上海逐渐成为近代的经济中心B.广州的经济地位不复存在C.茶叶出口格局被列强侵华改变D.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8.

1881年9月29日,《申报》发表文章称,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 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这说明(  )

A.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B.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C.国人对留学教育不满D.舆论导向影响国家政策

9.

民国时期,黑、吉、奉三省政府积极推行招徕移民的政策,相继颁布了《黑龙江招垦规则》《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移民和开发计划》等章程,涌向东北的移民络绎不绝。这些政策(  )

A.加强了中央集中管理B.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C.推动了东北地区开发D.优化了地区人口分布

10.

1940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下表是三五九旅1940—1944年生产自给统计。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时间

开荒种地

产粮

蔬菜

养猪

1940

2450

200

1155000

1941

11200

1200

1648000

2000

1942

26800

3050

3600000

1983

1943

100000

12000

59550000

8410

1944

261000

37000

5624

说明:1943年自给率达到100%1944年实现耕一余一

A.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C.践行了全民族抗战D.提升了持久抗战能力

11.

据统计,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贸易额从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333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其中,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6%,进口年均增长14.5%。据此推知,中国(  )

A.农产品贸易处于逆差状态B.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C.粮食安全得到了全面保障D.农产品贸易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12.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地区后,编写了维护种姓制度的《摩奴法典》,该法典直到印度封建社会前期(公元1000年前),一直被统治者奉为圣典之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期间,英国为了自身利益,又将《摩奴法典》作为 私法 方面的法律规范长期继续援用。据此可知,种姓制度(  )

A.呈现同源一体的特点B.伴随外来入侵逐步固化C.加剧了社会阶级对立D.成为社会发展进步桎梏

13.

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变为疾风骤雨式的大迁徙。日耳曼人从帝国边境线全线入侵,并在西罗马帝国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这一现象(  )

A.导致了罗马文化的衰落B.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改变了欧洲的人口结构D.推动了亚欧文化的联系

14.

下表是1871—1910年德国城乡人口变化状况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时间

总人数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1871

4105.9

63.9

36.1

1880

45234

58.6

41.4

1890

4942.8

57.5

42.5

1900

5636.7

45.6

54.4

1910

6492.6

40

60

A.政治统一是城市化的根本因素B.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相互推动C.德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世界领先D.德国的工业化发展由此起步

15.

1905年,列宁指出: 如果我们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专制制度的让步,而是彻底推翻它,那么我们就必须用临时革命政府来代替沙皇政府,这个临时革命政府一方面将在真正普遍、直接、平等选举权和秘密投票的基础上召开立宪会议,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选举完全自由地进行。 列宁意在强调俄国(  )

A.进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B.建立西方式的议会制政权C.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府D.和平过渡具有现实可行性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赛尔主义使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也门、科威特等地区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严重影响到英国建立在中东石油基础上的收支平衡;在加勒比地区,切迪·贾根总理宣称圭亚那独立后将实行计划经济,在外交上将奉行不结盟的政策。这可用来说明(  )

A.世界多极化初见端倪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D.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祖初起(兵),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取一,以资军饷……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洪武三年,山西行省言: 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 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

——摘自《明史·食货志》

(1)材料反映的开中法改变了汉代以来的__________(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中法实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中法实施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具的西洋化倾向在洋务运动时就开始了。最先明确倡导西式农业机械者,是思想家冯桂芬。他在1861年撰写了《校邠庐抗议》,谈到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今欲采西学……如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 。1877年,张德彝出使英国,接见英国制造耕田机器的工匠郎茀娄,郎氏展现耕田机器的图纸: 各有铁轮关键,而皆驾之以马,可代十数人之力。 张德彝认为 可谓巧夺天工矣 。维新政论家王韬多年游历英国、日本,于1883年提出建议,以京师为首的北方官地, 或济之以西国机器水火二气之力,务使之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设农商部、省级设实业厅、各县设劝业所,颁布农业法规,指导农业经济和农具改良。1913年,王章昺在《农具篇》中说, 泰西诸国农具,讲求器械,一人能力可兼数十百人。吾华号称农国,却以农具不精,农业日惰,处此人类竞争,天择物竞之时 倘不及时改弦更张以利农者利国,则民生国计之前途宁复堪问哉 ,将改革农具和采用西方机械上升到中国在世界能否生存的高度。1927年到1937年,从中央到县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业管理机构、农业试验机关。留学欧美的学者也更多归国,投入经济行政、农业教育和乡村建设之中。1944年,农业经济学家曲直生指出: 育种防腐病虫害各工作,今年已有相当成绩……惟农具问题,至今仍属停滞不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铮《机械与机械化: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及忧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变化,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充塞着暴力、混乱与苦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昏暗的时代,教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西欧的惯例,世俗统治者一般只掌管其臣民的世俗事务,而把民众的精神生活归于教会掌管。这一局面导致了政、教之间长期的矛盾与冲突。……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是在已灭亡的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开始的。那些蛮族的征服者,那些粗野的日耳曼贵族,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他们虽然有国王,但这些国王是选举产生的,也可以因为犯错误而被废黜。

——摘编自徐鹤森《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

材料二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他宣称 朕即国家 ,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在中央,他亲自组建四个中央理事会。各理事由他亲自挑选的大臣负责,他们只起咨询作用,没有执行权,非经国王同意不得下达任何命令……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1665年,他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在地方,他推行凌驾于地方各级官僚体制之上的监察官制度……他还抑制省一级的三级会议,只允许在需要征税时召集会议。路易十四还组建了45万人(包括海军)的正规军队。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西欧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王权有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法国王权加强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全球化为多极化提供了社会经济环境,全球化的不平衡现状使多极化进程呈现曲折性和复杂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多极化的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其制度保障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和较长时间的外在形态,其实质是经济多极化,直接构成了支撑政治多极化的经济依托。

——摘编自王毅《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化进程——试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 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论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