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与民族解放。(13分)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
“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
”
“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
“破碎
‘非武力抵抗
’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
“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
”。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
“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
”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
“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
”。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
“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
”,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4分)
(2)阅读材料二,解读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