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周公提出并阐发了
“天下之中
”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建都理论。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
“天下
”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
“天下
”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
“中
”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但
“天下之中
”并非由单一的地理位置因素来决定,《周礼·司徒》说: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按照这一要求成为
“天下之中
”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
“天下之中
”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
——摘编自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
材料二
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
“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
”,造成
“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
”的恐惧和震动。西汉凭借关中制御关东一事,对于关东豪族来说则是
“殷鉴不远
”的深刻教训。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
“在德不在险
”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
——摘编自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
材料三
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正如丘睿所说:
“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北京),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富,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
”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
“陪都
”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年之后也是如此。
——摘编自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公
“天下之中
”建都理论的核心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汉未能定都长安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运河时代
”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