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12

一、单选题

1.

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澧县境内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下图为在该处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六千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民众生活条件富足B.野生植物得到驯化C.政府重视粮食生产D.剩余产品大量出现

2.

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 敬天 敬事上帝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 敬鬼神而远之 ,法家强调 敬上奉法 而不言 敬天 ,庄子主张 时祀尽敬而不祈喜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人文意识逐渐增强B.无神论的思想流行C.礼乐制度趋向瓦解D.各家学派相互诘难

3.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指出: 当天下之散乱,以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士卒罢弊,死于甲兵,老弱骚动,不得治产业,以天下之无天子也。 贾谊的分析意在(  )

A.批评 家天下 的皇权专制B.宣扬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C.肯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D.强调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4.

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 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  )

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

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曹操给予很高的礼遇。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太宗曾下令保护曹操陵墓,并 岁一享以太牢 ;宋真宗还敕修谯东魏武帝庙。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崇文尚武风气盛行B.服务现实政治需要C.环保意识逐渐增强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6.

明英宗曾敕谕工部官员道: 今有织绣蟒、飞鱼、斗牛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服用之人,重罪不宥。 但是到了万历年间,一些勋戚公然 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 ,一些宦官竟然 服似蟒、似斗牛之衣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嬗变B.君主专制统治渐趋衰弱C.官僚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7.

1853年初,太平天国军队攻陷武汉后, 不但不掳乡民,且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布散流言,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乡民德之,以致贼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劳苦民众疾苦的关注B.积极践行《天朝田亩制度》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D.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8.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初次使用了 中华民族 的概念,并提出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他认为欧洲强大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将国家主权从封建皇帝绝对掌握转移到 民族 手中,国家才能富强。这一主张有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B.扩大维新思想的影响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9.

据近代地方史学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记载: 在官之人皆以今日为民国四年之元旦,而民间不知也,即知之者亦不以为意,甚至有诅咒者,谓不顺舆情耳。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C.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不得人心D.革命派与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10.

下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大事记。这一系列活动表明当时中国(  )

时间

事件

1953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4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64

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

1965

周恩来应邀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十周年庆祝活动

A.彰显大国责任担当B.致力于解决国际性事务C.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外交政策出现调整态势

11.

截至2020年底,在9899万农村脱贫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妇女健康水平极大提升,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2021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0.0161%。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妇女(  )

A.养生保健意识增强B.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C.幸福指数明显提高D.生活处于富足安乐状态

12.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库尔特·拉夫劳伯以古希腊诗人荷马及赫西俄德的作品为例,认为古代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思想对公元前7世纪晚期到前6世纪早期的雅典法律思想、公正思想、集体治理思想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可用于说明(  )

A.雅典文化的开放包容等特征B.世界各地区文明演进的趋同性C.亚历山大远征的客观进步性D.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

13.

加尔文教以 先定论 信仰得救 等新教思想理论和创建政教合一、神权共和国家的改革实践,彻底震撼了传统神权的基石,被恩格斯誉为 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这反映出加尔文教(  )

A.成为推进社会转型的动力B.使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C.推崇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D.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14.

据俄国诺夫哥罗德省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1861—1871年间,该省给外出做工的农民所发的长期护照是5.92万份,1891—1900年间是184.5万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苏维埃政权鼓励农民进城务工B.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解放C.圈地运动逼迫农民向城市迁移D.长期战乱导致农民流离失所

15.

1914年8月初,当法国政府宣布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巴黎市民在街头跳舞狂欢。当先遣部队奔赴前线之际,沿途民众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民众(  )

A.反对侵略的意识高涨B.对法西斯深恶痛绝C.坚决捍卫大革命成果D.充满战争狂热情绪

16.

全球饥饿指数 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如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可以推知(  )

A.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C.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D.发展中国家食物储备技术落后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频繁迁徙和流动打破了民族文明赖以存在的地域藩篱,继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各民族在自身饮食习惯及食物种类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外族传入的食物及其制作方式等,逐步形成了更加丰富的饮食文化。
主食类:在秦汉时期,粮食种植上呈现南米北粟的格局。随着北民南迁,北方旱田作物开始向南传播,梁代陶弘景有言: 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 而北方,粮食开始分化出不同的品种,比如《齐民要术》中记载水稻多达24种。
肉类:汉末以后连年混战,导致中原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北方游牧民族迁居到中原,促使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其 食肉饮酪 的生活习惯影响着汉族人的生活。羊是游牧民族最爱吃的肉类,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也影响了中原地区吃羊肉的习惯,甚至羊酪也一度成为北方食品的代表。
蔬菜类: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得到广泛的种植,当时人们经常食用的蔬菜有茄子、韭菜、芹菜、蘑菇、藕等,而且有以种植蔬菜作为生活来源的人,比如梁朝范元琰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水果类: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果也非常丰盛,园林、寺院、住宅等地方都是种植的场所。当时水果也有四十余种,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各地适合种植的水果种类也有所不同,何晏《九州论》曰: 安平好枣,中山好栗,魏郡好杏,真定好梨。

——摘编自靳一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研究——以民族融合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族迁徙和饮食文化,以 碰撞与交流 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从宋朝大规模开发之后,苏州的市镇从明中期的102个到清末已经发展到264个,松江在同时期从59个增加到369个。清末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江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地区通过上海与国际市场联系,棉花、生丝成为江南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深,使乡村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棉花、桑蚕也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产业。这一时期近代工商业也在市镇和乡村中兴起,无锡的缫丝厂从 1919—1931年的短短12年间新建了41个丝厂,比1904—1918年建10个厂猛增了4倍多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对市镇、城市的依附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 无锡全县桑田面积也急剧减少,由1930年的251037亩,骤降至1931年的150000亩,减少了40.25%”。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有效的政权推动下,开始对江南乡村的改造。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生活结构被人民公社的合作社所取代,高度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农民思想的高度统一。1978年之后的乡村改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庭开始重新作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江南乡村发达的在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的私营工商业开始复苏,乡村工业的繁荣,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摘编自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经济结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他在任期间,为响应人们强烈的社会改革要求,提出了明确的建立福利国家的想法。这一系列构想涉及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并且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
1946—1948年间,艾德礼政府通过了《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保险法》《国民补助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在战后复苏时期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
1951年,保守党在选举中击败工党上台执政,承袭了工党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并在1958年制定出了关于养老金制度的白皮书。
1964年,工党重新执政,再次提升社会保障津贴水平,并于1968年建立了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力图提高福利机构的工作效率。其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60年的13.9%增加到1980年的23.5%。
从1980年起,保守党政府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包括减少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养老金津贴水平等。

——摘编自冯相宇《1945—1990年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及理论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社会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