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20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 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具有一贯性,数亿人数千年来在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至今。他们展示出了这种政治、文化的统一技术,并拥有一次获得成功的极为珍贵的经验,而且那种统一化倾向正是当今世界绝对必要的需求。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  )

A.最早进入国家阶段B.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呈现多元一体特点D.蕴含开放包容精神

2.

周公建侯卫的结果是以前殷酋邦中的王族、百姓及其部落酋邦组织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取而代之的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周人的或另外的部落血缘组织,而是一个 中央管理机关 ,即周王室或诸侯政府。这一变化(  )

A.导致了诸侯势力坐大B.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C.构建了众星捧月局面D.完善了国家政治形态

3.

孟子主张 仁政必自经界始 ,富民必先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司马光提出农乃 天下之首务 ;明神宗时期全面推行 一条鞭法 ;清康雍时期废除 人丁税 ,推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 政策。这些主张和举措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C.重农抑商的经济观D.农为邦本的治理观

4.

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国家控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D.改革币制,行五铢钱

5.

前秦皇帝苻坚认为: 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他以 中国 华夏 自居,以敕封的形式让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自己民族的事务。其言行(  )

A.源于华夷之防的观念B.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C.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D.导致了北方陷入分裂

6.

据《唐摭言》记载:唐高宗咸亨五年,考功员外郎覆试十一人,其中只张守贞一人为乡贡(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开耀二年,刘思立所取五十一人,只雍思泰一人为乡贡;永淳二年,刘廷奇取五十五人,只元求仁一人为乡贡。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选拔人才的标准十分严格B.乡贡出身的考生不受重视C.学馆教育在科举中占主导D.考试选拔程序尚不够完善

7.

到唐朝开元末年,政府进一步放松了户籍管理,结果是 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传统赋役制度难以为继B.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改变C.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化D.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减弱

8.

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唐朝两次派出使团前往朝鲜传播道教。据说使团由道士组成,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中国来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据此可知(  )

A.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B.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D.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9.

毛泽东在给友人萧子升的书信中说到,王安石变法 欲行其意而托于古……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 。毛泽东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变法举措违背民意B.变法理念脱离实际C.官场政治生态黑暗D.改革者的性格缺陷

10.

《金史》记载: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

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

11.

面对农村市场对小农群体的吸收与分化,宋代富民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考虑如何与佃户间形成更为稳固的契约租佃关系。部分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 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说明(  )

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B.自耕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C.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D.契约租佃下佃农自主性扩大

12.

宋代,民众 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在宗教信仰上,更有不顾一切者,无一文钱的某淮阴人不惜用卖掉头发的600文全部用来做佛事。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C.社会思想信仰较为混乱D.重农抑商观念渐趋消亡

13.

下表是明清时期地方志记载的黔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据表可知,当时黔东北地区(  )

发展状况

出处

营销各地的经济作物产品达十多种,主要有桐油、菜油、茶油等商品

《铜仁府志》

远销外地的中药材主要有茱萸、五倍子等,矿产商品以朱砂和水银为大宗

《石阡府志》

务川有砂坑即朱砂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富

《思南府志》

A.专业生产区域形成B.社会商品化程度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14.

有学者认为,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行省改为布政使司,又设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 三司 ,使地方的军、政、财权集中于中书省, 中书省的职权愈重、威权愈大,和皇帝的冲突、矛盾也就日益严重、尖锐,愈益不可调和 。这可用于探究明代(  )

A.宰相制度的废除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中央集权的强化D.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15.

清代嘉庆《临桂县志》将《蠲恤》一目列为卷一(如图所示),详细记载清代国家对广西地区赋税钱粮的蠲免情况,以及嘉庆元年朝廷对广西耆民的旌表。其《序目》称: 圣朝赤子是保,缓其租赋,丐其庸调,矜此鳏寡,致养耆耄,王政所先,天民无告,志《蠲恤》第一。 该地方志的编纂(  )

A.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B.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C.彰显了君主绝对权威D.加强了西南边疆治理

16.

黄宗羲指出,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 聚一团生气 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黄宗羲认为(  )

A.专制制度是社会一大毒瘤B.人可以拥有合理的私欲C.君主设立目的是兴利除害D.物尽其才才能社会安定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 夷夏之辨 。在当时 礼崩乐坏 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末至魏晋, 民本 理念已体现在规范专制君主权力运作的过程中,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频频阐述 民本 。如东吴陆逊议曰: 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 自古以来从无 民殷国弱,民瘠国强 的情况,因此统治者 得民则治,失之则乱 。其族侄陆凯亦以 夫民者,国之根也 进谏吴主孙皓,并告诫其应注重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日常生活状态。曹魏华歆亦有 为国者以民为基 之论,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这些亦可略窥汉初陆贾、贾谊以来的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相对于汉魏,唐宋至元明时期的学术下沉与儒学世俗化,使得出身寒微的学者可以更为普遍地立于下层视角思考民本思想,因理学本身对下层社会的关注和对 人欲 的约束,宋元的民本思想在 民意 君责 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唐宋统治阶层对 民意 相对较为宽容,学者也多意识到 民意 同样为民本的重要内容;唐宋以后的学者对 君责 的阐述更为思辨化、系统化,并在辨析君民关系过程中上升到理论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艳秋《两汉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魏时期民本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后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某班围绕北宋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四个研究小组展示材料如下

组别

材料

甲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作为行政监察区。以天下之治,寄于守令,守令之众,朝廷不能尽知,其要寄于监司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乙组

太祖周知其弊……始诏诸州支度经费外,凡金帛悉送阙下,毋或占留。…宋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费浸多。

——摘自《宋史·食货志》

丙组

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厢军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因而也被称为役兵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丁组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北宋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摘自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1)分别指出甲、乙、丙三组材料是从什么方面进行的研究。(6分)
(2)运用甲、乙、丙三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丁组的结论。(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一条曲线演绎了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变化(如图所示)。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在传统经济社会中,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可以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变化提出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