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40

一、单选题

1.

表1归纳了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些远古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

传说人物

功绩

地区

昧、台骀

疏通汾水、洮水,修建储水的大泽

今山西

大禹

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洪水

中原地区

女娲

补天、正极、治水、除害、平定水土

南方、西南 

羿

射日,终结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的局面

东南、西南 

擅长耕稼的本领、智慧,引领人们获得丰收

西北地区

A.部落联盟的逐渐形成B.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诠释C.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D.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原始意识

2.

董仲舒描述汉代考核制度的特征为 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即低级的官员按月、旬甚至日考核绩效上报,诸侯按月考核本国,各州长官按季考核本州,皇帝按年考核全国。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特征的残留B.基层治理制度环环相扣C.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D.王国势力威胁国家稳定

3.

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 浊官 ,以至于 多使微人教授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

4.

从高宗、武后开始,唐朝政府对江南地区逐步采取了田租折布的政策,到玄宗时期,江南诸州县 折纳布约五百七十余万端 ,江南租米的北运也基本停止。但玄宗以后,江南租米未见折纳为布者,反而有时还将两税钱折纳成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经济重心逐步南移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C.国内形势发生剧变D.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

5.

图1画着一位异域装束的高鼻深目者向唐朝献贡,贡品是一头长角怪羊。此画无作者款印,金章宗完颜璟作瘦金体书题签: 周昉(唐朝著名画家)蛮夷执贡图 ,该图文可以用来说明金朝时期(  )
202409031816132538

图1

A.中原与西域交流十分频繁B.华夏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C.唐宋制度得到了基本沿袭D.统治者对游牧生活的向往

6.

《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  )

A.早期小说商业功能的需要B.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C.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D.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7.

1877年,留法学生马建忠在给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上书中称: 美之监国,由民自选,似乎公而无私矣;乃每逢选举之时,贿赂公行,更一监国,则更一番人物。凡所官者,皆其党羽,欲望治得乎? 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丧失了主动改革的意愿B.顽固派对西方民主的诋毁C.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D.洋务运动的推行举步维艰

8.

据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回忆,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芝加哥拜访美国医生奥兰多斯科特博士时,见到其家中珍藏有孙中山的相片,斯科特声称自己信仰三民主义;后来斯科特写信告诉张,他在芝加哥加入了国民党,这体现了(  )

A.中国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地位B.三民主义具有一定普世价值C.欧美社会同情国民革命运动D.反法西斯逐渐成为国际共识

9.

五十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一份报告中将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即以新兴民族国家和西北欧中立国家为代表的 和平中立派 、以英法为代表的 维持现状派 、以美国为代表的 主战派 ,这种划分的目的是(  )

A.调整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B.与西方国家实现全面和解C.扩大我国的国际活动空间D.争取人民民主国家的支持

10.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台ATM机(自动取款机)出现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经数十年发展,在2018年数量达到峰值的111.08万台,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ATM机应用市场;但从2019年起,我国ATM机开始逐年迅速减少,这一变化主要源于我国(  )

A.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入C.金融领域的全新发展D.人民币走向全面国际化

11.

图2为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城的平面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的古埃及(  )

A.商业出现专业分工B.城市主要服务于军事目的C.国家实现初步统一D.政治、经济权力较为集中

12.

十三世纪,一位曾效忠于四任英王的骑士去世,英格兰红衣主教在悼辞中称: 看哪,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骑士..…祈求上帝让他被忠贞的下属环绕,这是他应得的。 这反映了当时(  )

A.神职人员等级森严B.封建观念渗透宗教思想C.君主专制高度强化D.世俗王权依赖教会维护

13.

大革命前,法国最后一次召开三级会议是在1615年,而各省的三级会议在1650年后基本上就再未召开过;葡萄牙议会在1697年召集了最后一次会议;而那不勒斯王国的国会在1642年以后就不再议事。17世纪欧洲这一趋势体现了(  )

A.封建领主权利得到巩固B.民族意识的觉醒C.理性主义影响政治实践D.国家权力的强化

14.

在19世纪80年代,一些工程师岗位需要先做学徒来接受训练;到了20世纪初,工程师岗位大都需要在大学中接受特定职业的训练,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B.垄断资本家的推动C.高等教育的推广普及D.标准化生产的产生

15.

1939年,由于轮胎质量不佳,斯大林命时任乌克兰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赴俄罗斯调查当地轮胎厂的生产。赫鲁晓夫发现问题的根源是:上级部门为了节省成本,要求厂方不按美国人留下的操作规定使用充足的材料。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抗拒引进外国资本B.经济改革仅限于修修补补C.地方利益冲突加剧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现

16.

当代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地理崎岖程度越高,2000年的人均GDP越低;但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地理崎岖程度越高的地区,2000年的人均GDP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地理崎岖的非洲国家(  )

A.不便于殖民者的掠夺行为B.农业欠发达倒逼工业发展C.更早地实现了民族的解放D.人口增长较慢劳动力缺乏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以来,饮茶风尚日盛,茶叶几乎成为跟食盐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榷茶法 是北宋沿袭自唐朝的制度,规定南方各地所产茶叶只能由政府专卖专卖,禁止民间私蓄、私贩,凡违禁者治罪。但是, 私藏盗贩,犯者实繁 ,而且官茶滞销,获利极少。北宋中期,在一部分重臣的呼吁下,宋廷下令废除榷茶法,但当时内外大小官员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议论纷纷。

——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
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而有非之者,盖聚敛之臣将财利于毫末之间,而不知 与之为取 之过也……彼区区聚敛之臣,务以求利为功、而不知与之为取,上之人亦当断以义,岂可以人人合其私说然后行哉……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庸讵而必区区于此哉。

——王安石《议茶法》

材料三
南宋以后多数论者对王安石 理天下之财 的口号提出了严厉批评。例如顾炎武就赞成批评王安石 趋利而不知义 的说法。朱元璋也极度反感王安石,称 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政府废除榷茶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与后世多数论者理财观念的差异,并谈谈自己对这种差异的认识。(8分)

18.

近代以来,追求科学进步、摆脱蒙昧落后一直是中国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道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戴圣《礼记·大学》

材料二
论泰西之学,派别条分,商政、兵法、造船、制器,以及农、渔、牧、矿诸务,实无一不精,而皆导源于汽学、光学、电学。泰西所制铁舰、轮船、枪炮、机器,一切皆格物致知,匠心独运,尽泄世上不传之秘,而操军中必胜之权。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1988年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1988)

(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 格物致知 内涵的变化,并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的历史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有相当比例在自己的青壮年时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曾经做了如下的统计:

人物

1914年时的年龄

列宁

44

斯大林

35

富兰克林·罗斯福

30

凯恩斯

32

希特勒

25

丘吉尔

40

尼赫鲁

25

胡志明

22

戴高乐

24

铁托

22

墨索里尼

31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选择一位或一组历史人物(由若干有联系的人物组成),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题目,评估第一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对其政治生涯的影响。(要求:写出选取的人物,标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从7世纪初到9世纪末,日本接受并仿效唐朝典章文物,可谓如饥似渴,亦步亦趋。但与所谓 全盘唐化 的印象不同,日本对唐朝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有所选择的。例如,日本就不曾仿效科举考试制。而9世纪末以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与中国不同的道路。

——摘编自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材料二
倒幕战争期间,倒幕派打出了 王政复古 的口号,要求幕府将政权归还天皇,国家政令统一。倒幕战争胜利后的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史称 大政奉还 。明治二年(1869年),毛利敬亲、岛津忠义等强藩的藩主联名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将领地和领民归还朝廷。明治四年,天皇召集萨摩、长州等四个藩的知事,命他们协助实施废藩置县改革。接着,召肥后藩、尾张藩、鸟取藩和在京各藩的知事入宫,宣布免去他们藩知事的职务。明治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敦促其他各藩响应朝廷号召,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废藩置县。

——摘编自本多辰次郎《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十二卷·维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解释中日两国走上 不同的道路 的含义。(8分)(要求:阐明两者道路的区别,须有具体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得以重建的历史背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