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清远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59

一、单选题

1.

战国以前文献中, 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 华夏 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2.

《史记》中描述汉初的江南地区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 。但是到东晋南朝时,北方广大地区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  )

A.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

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起来,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征税过程中的诸多不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C.促进了整体经济发展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4.

唐宋以后,蒙学教材种类由单一的识字课本,逐步拓宽到道德教育型、陶冶儿童性情型等各种门类,以识字为主的知识型教材有《百家姓》《三字经》《文字蒙求》等;以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蒙学课本,除了《孝经》《论语》外,还有《小学》《少仪外传》《童蒙训》等。以上反映了(  )

A.教材遵循格物致知和知行合—B.蒙学开始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与世俗化D.巩固社会秩序并树立了价值观

5.

下列是有关学者关于明清经济发展状况的观点,材料主要反映了(  )

代表学者

主要观点

黄宗智

内卷化显然就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增长是指的积累,发展则是指的改变和提升

伊懋可

提出高水平均衡陷阱,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

麦迪森

中国GDP15世纪前处世界领先水平;直到1820年,中国GDP总量仍雄居世界首位

A.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B.社会治理已出现重大危机C.近代前夕社会的繁荣与危机D.明清社会孕育着社会转型

6.

《棉的全球史》一书认为 轧棉、纺纱、织布这些一向都相对简单,因而在亚洲各地,例如在中国和印度,普遍都很容易融入到家庭生产中。这是一种 嵌入 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生产活动,千百年来既没有催生大机器生产,也极少有人去着手改进技术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从事棉纺织生产(  )

A.只是祖辈的生活方式并不像西欧强烈追求利润B.重要的并非原材料和技术而是其市场组织管理
C.是小农生产选择棉花并发现了棉花最能适应它D.发现棉纺织业很大程度上成为小农经济的母体

7.

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还热情地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更加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  )

A.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B.建国学说有赖于不断传承C.革命领导思想发生了改变D.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认同

8.

1920年4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发表名为《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 。这表明陈独秀(  )

A.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B.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间题C.倡导学习西方科学精神D.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

9.

1947年2月6日,上海金价一日五涨,达到550万,美元兑法币比价突破1万,由此引发各地投机抢购狂潮。截至1947年2月,中央银行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60%,回笼法币9989亿元。同时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国民政府物价不仅没控制住,反而大涨。失去黄金支撑的法币如同废纸,黄金大幅增值,法币巨幅贬值,物价疯涨。引发当时 黄金风潮 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侵蚀挤压民族工业B.和平建国已成为此时民众的共识C.财政经济状况出现持续恶化D.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滥发纸币

10.

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195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75%。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  )

A.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B.改变了国家经济布局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1.

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定两国决定加强农业、农食、兽医和植物检疫领域伙伴关系,中方愿同法方打造 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 的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这一事件(  )

A.推动了新型国际秩序形成B.表明了中法携手合作谋求互利共赢C.发展了周边睦邻友好关系D.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2.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组成新的城市统治集团,他鼓励移民、通婚、交往。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

A.使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B.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促进了各民族国家形成D.使帝国境内经贸联系密切

13.

革命 在古典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动荡、政体更替,在法国大革命中, 革命 被赋予神圣含义,是阶级之间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革命 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学说B.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C.继承了本国的历史传统D.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

14.

下表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若干片段。

国家/地区

传播或者宣传

墨西哥

墨西哥第一次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18887月报纸上刊登的《共产党宣言》

巴西

1896年巴西工人报纸《社会主义者》创刊,该报的副标题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巴西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份报纸

拉丁美洲

1898年《资本论》第一卷被译成西班牙文,随后便在拉丁美洲传播

以上表明马克思主义(  )

A.在拉美地区影响逐步扩大B.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D.在拉美面临着新发展困境

15.

二战后,英国政府先后在煤炭、铁路运输、电力等部门推行国有化。与此同时还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放补助金,为国民提供免费医疗等。福利国家制度,绝不是英国衰落的重点,但可能是英国社会坠入深渊的起点。以上表明英国(  )

A.兼顾了效率与公平B.正在谋求共同富裕C.社会治理能力强大D.积极调整社会关系

16.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虽然种族、民族、宗教冲突频发,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性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由此可见(  )

A.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着共同问题B.契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C.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D.正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材料阅读

17.

民族政策是古代中国 边疆治理 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防范 北虏 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治理制度》

材料二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摘编自《御制十全记》

(1)概括材料一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西北疆域所作的一系列努力。(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公元1000年到1340年之间,西方的人口翻了一番,甚至可能达到了之前的三倍。许多人迁移到刚刚排干的湿地和新近开垦的林区,并向东与斯拉夫人争夺肥沃的土壤。另一些人则成为城镇居民,通常在新出现的羊毛和亚麻行业工作,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旧城市也在扩张。到14世纪初,威尼斯和伦敦各自大约拥有九万居民,这一数字至多是开罗的五分之一,但以西方此前几个世纪的标准看,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了。之后,随着14世纪中期黑死病的爆发,欧洲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并在下个世纪继续下降,城市人口可能比农村人口减少得更快。然而,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就恢复元气,度过了早期的人口高峰,而城市也再次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西方》

材料二
历史悠久的神圣模型在众目睽睽之下失去了典范意义。用鲍斯马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再 赋予……经验以意义,给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从而减少生活终极的和可怕的不确定性
西方人开始非常缓慢地、试探性地,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临时创造出了一个新版本的现实,这一现实脱胎于过去继承的诸种元素,也脱胎于当时的经验,这种经验通常来自商业活动。新出现的模型与众不同,它日益强调精确度、对物理现象的量化,以及数学。以下,我们会称呼它为 新模型 (New Model)。
如果说有谁在推动这一新模型出现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那就是市镇居民了,他们是西方和大多数社会中最活跃的居民。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西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不到百年时间里,西方人恢复元气,度过早期人口高峰,而城市也再次发展起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开始非常缓慢地、试探性地,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临时创造出了一个新版本所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从13世纪末期到16世纪推动这一新模型出现过程中主要角色的发展趋势。(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费正清、蒋廷黻提出了 冲击—反应 模式(1948年),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直到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冲击促使其发生剧烈变化。
李时岳、张海鹏提出了 沉沦—上升 模式(1981年),意思是近代中国,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起始时期,是 沉沦 上升 转折期罗荣渠则提出了 早期现代化 模式(1993年),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内在逻辑,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

——摘编自刘建荣《历史解释微专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线及解释模式》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史几种解释模式研究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