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开封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16+3)【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2

一、单选题

1.

《仪礼.觐礼》曰: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王国维认为: 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2.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文献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书籍

记载

《管子·霸言》

夫强之国,必先争谋

《孟子》

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战国策》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A.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C.社会阶层流动渐趋固化D.思想繁荣导致学术下移

3.

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4.

董仲舒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用 春秋决狱 来弥补当时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汉代儒生看来,《春秋》既是孔子手定的 刑书 ,自然也是 狱断案的可靠标准。东汉时,一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师,也热衷于对律令进行注释,形成了不少具有法律效力的著作。这可用来说明,汉代法律(  )

A.社会教化功能强大B.影响司法审判程序C.根植于宗法的观念D.体现出儒家化特征

5.

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铸造了 丰货 钱,钱文苍劲古拙,篆中有隶,隶中有篆,篆隶相兼。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所铸 大夏真兴 钱,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钱文隶书,兼具楷意。两者皆为圆形方孔钱。据此可知,这些货币的出现(  )

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成熟D.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6.

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 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 。当时谱学的兴盛(  )

A.反映了门阀士族的发展B.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7.

唐代门下省设给事中主要掌管封驳之事,谏官和御史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体制。宋代谏官机构开始独立,给事中的封驳权开始弱化,只针对中央六部,同时谏官和御史职权开始混同,御史多由谏官兼任,谏官又往往分行御史职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B.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C.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D.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8.

下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丝绵为 万两 ,其他为 万匹 )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类别

地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

37.39

48.48

23.28

38.06

50.42

25.01

丝绵

35.55

52.64

21.71

79.63

20.09

上供额

27.11

72.16

30.79

18.32

81.21

26.46

丝绵

5.12

94.88

68.17

锦绮类

24.75

0.09

49.10

18.80

4.51

A.政府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丝织业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经济成效D.南方经济发展助推经济重心南移

9.

辽朝在官制上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两种。北面官不用汉人,南面官则契丹人和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分子都有。北面官管宫帐、部族、属国、兵机、武铨、群牧等事情,南面官管汉人州县、租赋、汉人军马、文铨、丁口等。辽朝采取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本民族统治机构的行政效率低下B.民族交融促使契丹的政治制度优于宋朝C.游牧民族汉化的程度在逐步加深D.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10.

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 六科 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B.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C.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D.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

11.

王夫之认为: 天下将治,先有制法之主,虽不善,贤于无法也 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 。同时也指出: 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 所以, 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 。据此可知,王夫之主张(  )

A.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B.治法与治吏相结合的治国方略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以促进社会转型D.程朱理学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12.

有学者认为,清代中原地区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西藏出产的盐、麝香、宗教法器,都曾沿着西南茶马古道进入南亚地区,贸易往来频繁。在促进交往的同时,贸易导致的双边货币纠纷,也是乾隆年间第一次廓藏战争(尼泊尔侵略西藏地区)的起因。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宗藩 体系得到巩固B.古代对外贸易具有双重性C.中国融入了世界市场D.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频繁

13.

下表所示为左宗棠与李鸿章关于创办学堂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洋务学堂的创办(  )

左宗棠在给沈葆桢的信中写道:今船局艺堂福州船政学堂既有明效,以中国聪明才力,兼收其长,不越十年,海上气象一新,鸦片之患可除,国耻足以振。

李鸿章在关于北洋武备学堂的奏折中写道:我非尽敌之长,不能制敌之命,故居今日而言武备,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A.体现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B.实现了晚清学制的变革C.迎合了当时 实业救国 的时代思潮D.旨在唤醒民众救亡意识

14.

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15.

李鸿章曾说,与法国作战, 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 为今之计,不如款以保和 ,以致清朝政府的抗法一直战和不定,时战时和,埋下了中法战争仍走失败老路的伏笔。据此可知(  )

A.清廷战略指导思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B.战争全过程清军始终处于劣势地位C.中法战争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清政府传统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16.

康有为明确称“(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 ,则 天下古今大小一切 事皆应纳入孔子改制范围之内,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万木草堂口说》中他称 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 。康有为的这一思想(  )

A.试图突破 中体西用 的束缚B.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C.扩大了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D.体现出对儒学的理性反思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
宋太祖吸取唐朝失败教训, 杯酒释兵权 ,对节度使 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 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博弈的影响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中国少数上层士绅开始接受他所带来的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等知识,但排斥天主教教义。此后,小规模的 西学东传 一直存在。康熙晚年,清王朝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崇拜祖宗、崇拜偶像及拒用 上帝 译名等 礼仪之争 而开始限制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雍正皇帝甚至怀疑传教士的动机,担心民众受其蛊惑而影响到法令的推行,于是全面禁教, 西学东传 基本中断。

——摘编自杨晓娟、姜红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从西学东渐到文明创生》

材料二
法国学者谢和耐把这个时代(明末)的典型特点概括为如下方面:
以银锭为基础的商业经济的飞跃发展,这种发展又与从日本到暹罗和菲律宾的整个东亚海上贸易的巨大发展相吻合。
所有领域(农业、纺织、瓷器、印刷术等)中的生产技术大发展。
社会变革、城市生活的发展,由大小商人、山西的富裕店商和新安商人组织成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出现。
短篇小说《三言》和《二拍》、长篇小说(1570年左右的《西游记》和1619年左右成书的《金瓶梅》)与剧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明末出现了令人仰慕的新生。
具有技术和科学特点的著作日益增多……”

——摘编自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末西学东渐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对美洲和英国自治领的影响比它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深远得多。实际上,这种 影响 是如此广泛、如此具有戏剧性,以致称其为彻底的欧化更合适。千百万欧洲移民蜂拥而入,占据了西半球和南太平洋中人烟较稀少的地区,人口稀疏的土著居民或是被消灭,或是被赶走。欧洲人给土著居民带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相地而哀征

春秋时期齐国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初税亩

春秋时期

鲁国按亩收税

编户制度

两汉

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徭役和兵役等

租庸调制

隋、唐前期

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

两税法

唐中期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一条鞭法

明朝

赋役、差役合并,征收货币

摊丁入亩

清朝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摘编自刘望成、何秋云《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商朝时期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 什伍连坐 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该制度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趋枯竭,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人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江立华《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演变的共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