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十五校教育集团·鄂豫皖五十三校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安徽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349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下游一带,距今约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  )

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

2.

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3.

唐中叶以后,朝廷为节度使加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在一定限度内履行宰相权责,享受宰相待遇。这表明当时(  )

A.外重内轻形势转换B.中央改革地方治理体系C.中枢政务运转紊乱D.朝廷探索控驭藩镇方法

4.

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5.

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 清君侧 。这一做法(  )

A.严重削弱了明朝中央集权B.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C.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D.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

6.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农业规模的讨论,争论最激烈的是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优劣对比,小农经营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大农经营则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接受的过程。事实上,大农经营的建设成效极为有限,小农经营始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这场争论(  )

A.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C.脱离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社会生产实际D.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7.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寻找救国之路,出国留学逐渐形成热潮。20世纪初,有志青年大多选择学习社会政治学说和军事专业,而民国初年大多选择工程、农林、医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对西方文化认识加深B.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C.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D.建设新型国家的需要

8.

1926年,江西流行一首民谣: 江西穷又穷,先用广东铜(元),后用复兴隆(纸币);银毫子用不得,大角子(铜元)打八折。 贵溪县还流行 驼子张(恶霸 张天师 ),黑心肠,总有一天要算账 等民谣。这些民谣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B.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盛况C.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背景D.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的弊端

9.

1944年春,日本实施了 一号作战 计划,集中侵华日军50余万人于国民党战场,中共审时度势,抓紧开展和收复新地区的工作,仅不到1年收复和新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正面战场抗战减轻敌后战场压力B.正面战场是抗击日本的主战场C.抗日战争将开始进行战略大反攻D.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0.

1951年6月,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后发现,教师们虽有热情,愿意改造旧北大。但是在讨论院系调整时,教师们都强调 以我为主 ,各不相让;讨论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或崇尚欧式教育,或崇尚美式教育。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

A.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势必行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C.双百 方针得到贯彻落实D.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

11.

1980年首都钢铁厂向国家提出 一头包死,一头放开,上缴后全部归企业 的请求、1982年国家批准首钢的 上缴利润递增包干 制度,当年规定年递增率为6%,1983年首钢自愿将上缴利润递增率提高到7.2%。首钢在向国家承包的同时.获得了计划内产品15%自销和超产产品全部自销的自主权力。这表明,承包制(  )

A.实质是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B.实现了企业发展的长期良性循环C.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迅速瓦解D.是企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12.

经考古发现,古代埃及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期(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与涅伽达文化II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发现了一个画着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神鹰的形象,还发现了城墙模型。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国家官僚机构的成熟B.神庙经济居主导地位C.社会存在不安定因素D.君主专制政体已形成

13.

十字军东征以后,威尼斯等地商人在与东地中海之间贸易中累积了大量财富,开始以艺术来美化自己的家乡和城市。雕刻品、绘画、建筑、音乐、诗歌和文学普遍描绘日常生活、骑士故事和冒险情节,欧洲的文化因而变得更有人性,宗教的成分也随之减少。这证明(  )

A.贸易发展加强了各地交流B.意大利垄断了中西方贸易C.商业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D.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发展

14.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焦·布拉乔利尼(1380——1459)曾说: 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萨卢塔蒂(1331——1406)也认为: 上帝是以仁慈的目光注视着雅各那肥壮羊群的富裕财产的。 这些言论(  )

A.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作了舆论宣传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凸显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点D.推动意大利积极寻找通往美洲的航路

15.

1848年马克思指出: 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秉赋作竞争。 由此可知,马克思(  )

A.阐明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B.强调亚非拉争取独立的艰巨性C.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D.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16.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此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材料主要说明(  )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B.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C.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D.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二、材料阅读

17.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秦始皇筑长城,意在阻止匈奴南进,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但不能阻挡住匈奴和汉族之间的交往。王莽采取对少数民族歧视政策时,大臣严尤援引秦始皇筑长城 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 进行批评。到了唐代,唐太宗被各部落尊为 天可汗 ,还特意修了一条 参天可汗道 ,方便往来,加强联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句话深刻的反映着他的民族观念。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二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据《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至唐朝民族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实现 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的创新措施?归纳元朝的边疆管理呈现出哪些新特点?(1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和元朝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通过设立机构来维持各国货币间的平价值,同时允许各国独立追求国内经济目标并在必要时对平价准则进行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旨在纠正战时金币汇兑标准中的常见问题,如竞争性贬值、贸易保护主义、通货紧缩、高失业率等,并为各国提供一种介于更大汇率灵活性和回归金本位之间的妥协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持续面对宏观调控、汇率可信度和充足流动性所导致的问题。在这一不完善的体系中,美元迅速成为主要国际储备和支付手段。

——迈克尔·波尔多《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国际金融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通过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获得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国际金融体系由于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具代表性。

——陆演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上的信息革命

时代

近似时期

信息运动的方式

农耕时代

自大约公元前3000

自大约公元前2000夏朝

农耕文明时代战国以后

自公元8世纪以来唐朝

书写,固定信息的方式

字母书写

政府资助的或者军事的通讯系统

木版印刷

现代

大约公元16世纪

大约18世纪和19世纪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80年代后期

20世纪

20世纪晚期

全球世界体系;世界交通和运输体系

印刷用于大众交流:报纸、邮政服务

电报

电话

电子化大众媒体:无线电、电影、电视

因特网、即时全球信息交流

——改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