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江门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75

一、单选题

1.

如表关中地区早期肉食资源获取演变历程表,这表明当地(  )

时期

获取方式

仰韶早期

狩猎动物为主,饲养家畜为辅

仰韶中期至商代

饲养家畜为主,狩猎动物为辅

西周时期

靠饲养家畜

A.人口迁徙规模扩大B.农业技术发展迅速C.阶级分化进程加快D.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2.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相称霸,大宗、小宗之间的争夺与兼并频繁出现,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一现象(  )

A.加快了社会变革进程B.加速 家国同构 体系形成C.导致贵族阶层的消失D.源于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

3.

如表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交通要道表,据此可知,秦朝(  )

驰道

东通燕齐、南达吴楚

直道

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

五尺道

今云南贵州等地

新道

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

A.文书传递的系统不断完善B.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恢复C.朝廷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D.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转型

4.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宣扬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天生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而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的低微卑贱。这一主张(  )

A.继承了荀子性恶论主张B.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C.完成了儒学思辨化进程D.致使独尊儒术的局面形成

5.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采取按照财产多寡定出户口等级,富则多征,穷则少征的征税方法。并强调地方官不得乱收苛捐杂税,也不准豪强向贫苦百姓转嫁负担。这些措施(  )

A.杜绝了官员腐败行为B.体现了社会救济理念C.有利于自耕农的发展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6.

北魏时期,为吸引邻国汉人和少数族人 归国 ,推行赐客制。政府对客除了授予爵位和职官外,还进行物质赏赐,从而使客阶层与统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北魏(  )

A.统治者注重政权的汉化B.大力推行羁縻府州政策C.中外交往规模持续扩大D.民族交融存在现实基础

7.

唐朝中期,政府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设立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掌决策权,并对尚书六部进行领导,掌握了一部分的行政权。此举(  )

A.表明中枢机构产生异化B.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导致 三冗 局面出现D.有助于门第观念的淡化

8.

如图为宋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描绘了姐弟二人玩推枣磨的游戏场景,其中还包括各种玩具,呈现出天真童稚的儿童形象。该图体现出宋代(  )

A.文人与市俗生活联系密切B.绘画风格发生根本性改变C.儒家伦理影响绘画的风格D.商品经济渗透到各种文化

9.

明末以来,部分西方传教士受到了崇祯、顺治、康熙等皇帝的接待,他们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参与制造天文、地理仪器,修撰历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科学水平得到提高B.明朝一直贯彻开放政策C.中国全面吸收西方文化D.科技发展呈现崭新气象

10.

与顺治、康熙从俗从宜之计不同,雍正则在西南边疆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并革除土司220家,以流官取代土司,废止土司各种陋规,实施与内地一体化治理,并派兵置守。这一举措(  )

A.激化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B.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建立C.利于促进地区之间协同发展D.杜绝了地方割据可能性

11.

明清时期,松江府(今上海地区)棉布衣被天下;金泽镇无论贫富之家,妇女无不纺织;盘龙镇 俗务纺织 织者率日一匹 东乡日用所需,都从此出 。这说明了当时江南地区(  )

A.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加快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C.经济发展跃居全国之首D.民众与市场联系密切

12.

1861年,户部颁布《厘金章程》,其中第七款规定必须按季造册奏报收支实情,迟至1868年,多数省份的奏报仍不完整,货厘只有广东一省按季造报。材料说明当时(  )

A.中央无法控制地方B.社会局势动荡C.太平天国急剧扩张D.列强控制财政

13.

如表为世纪末美国对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认识变化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光绪四年)27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光绪十二年)324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光绪十四年)328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光绪十五年)111注:同年2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A.晚清近代化的转型艰难B.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改变D.清政府已成 洋人的朝廷

14.

清末以来,针对与汉字有关的识字率低下、难以适应打字机技术等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28种左右的拼音方案,其中 有拉丁字母式的,有日本假名式的,有速记符号或数码符号式的,还有类似蝌蚪文或豆芽菜式的……”。这一系列方案(  )

A.体现了国民责任担当意识B.启发了民众政治觉悟C.提高了民众文化知识水平D.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

15.

1907年4月起上海《时报》增设 释画 栏目,该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对社会流弊尽情嘲讽,言简义丰,令读者读后忍俊不禁。据此可知,该栏目的设置(  )

A.唤醒了民众革命意识B.开启了时政评论热潮C.具有改良社会的作用D.有利于理性认知历史

16.

如表20世纪早期湖南省醴陵县部分物价情况表,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  )

名称年代

鸡蛋

1909

2000

120

4

70

60

1912

2800

250

10

90

90

A.社会结构尚未发生变化B.民生问题仍存在着困难C.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农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与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习俗等关系密切,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婚姻习俗的部分内容

时间

出处

内容

先秦时期

《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汉代

《十三经注疏》

日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魏晋南北朝

《北魏诏书》

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

——摘编自牛志平《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

材料二
唐朝初年,唐太宗等先后修订《氏族志》《姓氏录》,以官爵高下做等级,打压门阀士族。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能够让部分出身庶族读书人进入朝堂。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妇女再嫁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对妇女贞节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唐代商人虽衣食无忧,但是唐律规定 当色为婚 ,不可 异色相娶 ,与商人联姻多是农民、手工艺者等庶人阶层。
进入宋代,随着商人阶层经济实力增长,婚姻价值观念变化,庶民、士人与商人联姻日益普遍。宋人笔记载: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到南宋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行和倡导,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开始趋严。

——摘编自安秀玲《浅析唐宋婚姻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婚姻习俗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并说明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趋势,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唐宋时期是中国婚姻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的原因。

18.

历史解释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黄帝以前至周之中叶,为浑朴时代。……自春秋至两汉,民情尚诈伪,行奸险,尊重势力,不讲道德,未若成周以上之浑朴,虽汉末名节之盛,不能掩也,故命为驳杂时代。自魏晋至五代,矜尚风流,奔竞势利,轻藐礼法,不顾行检。以文词为事业,以科举为生涯,忠义衰而廉耻丧,故命为浮靡时代。自宋至明,有讲学诸儒,提倡实学。人知自励,尽洗五季之陋。仁人义士,清操直节,相望于数百年间。而负社会之责任者,不可胜数也。故命为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摘自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序例(1910年)

材料二

清朝部分地方的民谣

地区

内容

苏州康熙帝

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著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一双三镶袜,两双高底鞋,倒要准两雪花银。

汉口晚清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熊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须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四川晚清

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外国占路权。

广东潮汕晚清

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废掉缠足。脚缠放来真着势舒适的意思,插枝花仔动动戏活蹦乱跳,活泼可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者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指出学者更推崇的时期,并简析其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首民谣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华北概念的发展历程(节选)

时间

发展状况

晚清以前

中国典籍中无作为特定地域指称的华北之说。清朝官方文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北五省的称谓。

19世纪80年代

华北一词的出现与近代来华的传教士直接相关。该词脱胎于英语North ChinA,最初的含义是中华帝国北部,未指向明确的地理空间范围。

民国初期

辛亥革命后,诞生了诸多以华北命名的杂志、机构与近代企业等。在体育救国和行使体育主权等思想影响下,连续举行了18届华北运动会。这一时期华北概念的使用在体育运动会领域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所指渐趋明确稳定。

九·一八事变后

华北概念逐渐淡出体育界,其使用更多地与日本的侵略相连,频繁、集中地出现于各大报纸的新闻头条。

——摘自姚焱超《近代华北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近代 华北 概念 ,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