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等校高二第二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7

一、单选题

1.

利玛窦及其他早期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了极大的尊敬。他们认为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弥补欧洲文化的不足。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

A.兼收并蓄B.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C.领先世界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2.

两河流域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国王登基后一般会颁布法典。在《汉谟拉比法典》之前,西亚地区已经有过多次颁布法典的行动,如埃什嫩那国王俾拉拉马的法典、伊新国王李必特的法典。这些法律的颁布从根本上是为了(  )

A.维护统治者的权威B.树立公平正义形象C.宣扬君权神授思想D.保障平民正当权利

3.

公元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贵霜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中国,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在中亚和西亚,无论是印度文化还是伊朗文化,都融合了入侵者的文化。由此可见,这次大迁徙(  )

A.引发了古代欧亚文明的衰落B.根源于各文明区宗教冲突C.促进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融合D.有利于西欧建立封建社会

4.

如图是洛阳博物馆特展 丝路印记 的代表藏品——唐代《三彩引胡俑》。这可论证唐代(  )

A.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B.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C.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来华经商的外国人众多

5.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点评,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

A.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B.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C.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D.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

6.

日本古坟时代(250——592年),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日本人在服饰的制作技术、样式、面料上或向中国学习,或直接从中国输入。飞鸟、奈良时代,随着大规模遣唐使的回国,日本服饰出现了 唐风化 现象。这反映出(  )

A.中日服饰文化交流互鉴B.日本传统服饰基本定型C.日本服饰已经全盘中化D.日本服饰深受中国影响

7.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关于世界市场要素的变化表。据此可知(  )

1760年之前

1760年之后

交易内容

手工业品、土特产等

工业产品和原料等

交易范围

殖民地

殖民体系

交往工具

帆船等

火车、汽船等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扩大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D.殖民贸易孕育工业化大时代

8.

对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多有批评。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据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

A.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B.取决于对史料的占有C.受制于评价者的史学素养D.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

9.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B.是一场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D.造成东西方差距的日益扩大

10.

拉丁美洲往往被称为种族大熔炉。据美洲开发银行2015年数据显示,拉加地区人口中35%为白人,29%为印欧混血,24%为非裔,11%为原住民,而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地区位置闭塞B.欧洲的殖民统治C.拉美国家制度落后D.全球航路的开辟

11.

英国在殖民地印度引入资产阶级代议制、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等,并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在这套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印度精英阶层,却利用这套制度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这说明了英国的文化侵略(  )

A.促进了英印两国的文化交融B.客观上利于印度走向现代化C.并未对印度带来明显的冲击D.使得印度丧失了传统的文化

12.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已经从一种 欧洲现象 演变为一个 世界现象 。这说明二战(  )

A.冲击了欧洲的中心地位B.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C.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D.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实力

13.

现代大学的开端,源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传统大学以教学为主要手段和途径,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柏林大学则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这一做法(  )

A.表明德国高等教育世界领先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普及D.推动了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14.

明朝的《永乐大典》开篇道: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约2000名学者耗时五年编纂成此书。该书的编纂(  )

A.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B.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科举考试C.说明教育日益世俗化与商业化D.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兴盛与发展

15.

湖南省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共设马王堆汉墓陈列和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四个专题展馆。湖南省博物院的兴建(  )

A.提升了国民的专业素养B.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C.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D.起源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16.

2002年8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经数月 大修 后,卢舍那大佛真容再现。据悉,北京一家三维科技公司, 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取文物残存的信息,每一寸都要扫到,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然后进行整理,从而还原本真,再现文物初时风采 。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  )

A.全面应用先进的技术B.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C.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D.以 真实性 作为第一要义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唐宋时期深厚的诗词文学积淀、美学内涵和思想特质为其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资源。 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摘自《唐会要·卷三五》)。在唐宋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外国人对诗词的学习、交流以及诗词的国际传播成为重要内容,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介,发挥独特的美学作用和人文魅力。

——摘编自欧阳骞《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曾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不可代替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华文化传播的特点。
(2)指出材料二中马克思的话体现的文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殖民地时期起于1607年,止于1776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正可以视为催生美国民族精神及美国文学本土化的重要时期。早期受清教徒思想的影响,重视实干,不空谈;到后期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影响,以追求民主为重心,来要求社会的改革。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在当时广泛流传,此书是一本警世的箴言集,书中包含天文、地理、诗歌、数学、农耕等知识,有利于启迪和教育美国人民,更发人深省的是,在通俗的文字背后,传播着自力更生的重要信息,激发美国人民追求独立的思想。

——摘编自刘筑蓉《殖民地文学与美国独立战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文化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在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殖民地文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复兴。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9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中外接触日益频繁,一些驻外使节和出洋留学的知识分子带来了近代西方先进的图书馆思想、办馆模式以及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舆论和学习榜样。1847年,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创办藏书楼,在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创办北堂图书馆;1894年上海创办的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于1915年实行开架借阅;1903年武汉建立了文华公书林,将文华大学的中西文图书期刊公开陈列向世人开放,同时打破旧式之高阁的藏书楼观念,采取开架式供人阅览。京师图书馆与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的建立和向社会开放,使中国的图书事业从此由以藏为主走向藏用结合并开始进入以用为主的阶段,这是近代图书馆事业进入历史新时期最明显的标识。

——摘编自张瑞云《浅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图书馆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