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运东四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2

一、单选题

1.

宋代,范宽的画作《溪山行旅图》中把黄土高原 土石不分 的自然现象,用雨点皴和刮铁皴( 指的是中国画中对山石树木的一种表现技法)完美地表现了出来;韩若拙画鸟,自嘴至尾皆有名称,并规定羽毛数目;李嵩的《花篮图》,各色鲜花花瓣、花蕊,连花篮、竹篾织纹都清晰可见。这体现出宋代(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得到显现B.国势衰微使绘画风格较为单一C.文人对意境和笔墨情趣的追求D.格物致知 理念对绘画的影响

2.

1593年,利玛窦率先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欧洲。他特别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 以耶合儒 的会通策略,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B.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C.旨在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D.彰显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

3.

世界上最早的完整史诗《吉尔伽美什》最初是由苏美尔人创造,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经历体现出个人奋斗和对其超越的渴望。两河流域的神明显带有更多的人性,女神会爱上吉尔伽美什,神和普通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会有嫉恨等心思。据此可知,该史诗(  )

A.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B.兼具文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价值C.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D.折射出西亚神权力量至高无上

4.

雅典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也是为了纪念希腊人战胜波斯人而建的。该建筑强调了稳定与均衡,左右两翼对称,完全是按人类肢体来设计。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据此可知,该建筑(  )

A.表明雅典强调个人权力B.折射出希腊城邦之间战争频繁C.体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D.凸显出民主政治具有稳定根基

5.

印度教《奥义书》认为,自然界一切生物,由低到高,都依自己的行为(业)而得到果报,由此产生灵魂转世的形态,做善事的动物可以转世为人,人若崇信《吠陀》,潜心修行,可以转世为神(天道),若造下恶业,就转世为动物。这说明(  )

A.印度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B.印度文化蕴涵一定的和谐精神C.中华文化已渗入印度本土文化中D.佛教产生于印度教的基础之上

6.

在大约公元前1200年,印欧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帝国后,锻铁技术逐渐传播开来。公元前11世纪希腊出现了铁器。在大约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新的铁制农具使人们开辟了更多农业居住区。这可用于说明(  )

A.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缘于铁器推广B.农耕文明本身具有扩张的潜能C.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农耕文明的扩展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7.

下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A.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B.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C.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D.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8.

华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1879年,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体现出清政府(  )

A.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权益B.侧重于废除列强在华的治外法权C.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D.内部统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9.

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中心。据统计,这一地区使用非英语人口的比例高达51%,全美国的这一比率是21%。所使用的非英语语言中,排前三位的是西班牙语(36.7%)、汉语(16.6%)、其他印欧语言(9.3%)。美国硅谷的这一现象可折射出(  )

A.外来族群的深层矛盾B.国际协作的日益深化C.知识精英的跨国流动D.移民文化的单向认同

10.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这一时期亚非国家的原料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额均出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  )

A.工业发达国家占据多数市场份额B.商品生产者和文化传播者逐渐融合C.亚非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渐趋重要D.国家间经济往来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11.

盛唐时期,茶文化传入日本,并衍生出茶道。后来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不仅在茶道精神上做文章,对于茶道仪式和茶室的改进方面,也处处体现着茶道的精神理念。其秉行的 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现代日本茶道的发展。据此可知,日本茶道的发展(  )

A.彰显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B.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全面扩展C.属于商品流动的必然结果D.反映出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

12.

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B.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C.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13.

法国革命时期,拿破仑同欧洲大陆的君主作战,使帝国的版图以欧洲为中心,辐射亚平宁半岛、莱茵邦联、东欧等区域。他力争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 法国化 而实现 自由化 。据此可推知,拿破仑试图通过战争(  )

A.增强欧洲的民族意识B.促进欧洲统一的实现C.重构欧洲文化的内核D.引起欧洲各国的反抗

14.

下图为1954年印度尼西亚《青年报》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了(  )

A.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已进入新高潮B.新兴国家对其发展的担忧C.武装起义是国家独立的主要手段D.被殖民国家革命任务改变

15.

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做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这说明中世纪(  )

A.欧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B.新式教育解放了民众的思想C.大学教育渗透了神学的性质D.西欧的大学延续了古典思想

16.

法国于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1900年,英国对《古迹保护法》进行修订,从古迹遗址扩大到宅邸、农舍、桥梁等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规定: 凡公约缔约国均可要求对该国领土内组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之财产给予国际援助。 据此可知(  )

A.国际社会倾向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B.世界各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C.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据主导地位D.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确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史记》曰 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的明初,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 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途经多国,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材料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扩展国际合作空间,缓解中国与各国海上与地缘矛盾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在伊朗、沙特、伊拉克等国投资了大量油田和石油炼化厂。同时,西亚、北非的部分国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基础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合作空间。南亚作为 一带一路 的交汇地带,中国可以为南亚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南亚国家的能源、剩余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但众所周知,西亚、北非地区可谓是全球政治局势最为复杂、政治风险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中国与西亚、北非地理位置间隔较远,有些国家交通设施仍不成形,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由于南亚地区各国关系并不和谐,地域冲突、历史积怨等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想要连通铁路、公路、通信网络等设施具有很大挑战。

——摘编自毛立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试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开展 海上丝绸之路 所具备的条件,并理解郑和下西洋是 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 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机遇与挑战。(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现代 丝绸之路 的共同核心精神。(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 连续性 不变 创新性 ,统一性是 包容性 。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 不变 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华文明突出特征 之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正如历史学家所说: 移民洪流是美国历史的中心主题。 内战后的半个多世纪,约有3300万移民登上美国海岸,涌向西部富饶的草原各地,把许多城市变成了世界性的大蜂房。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西部大开发为大规模外来移民来美寻找发展机会,也给国内人口的地区迁移提供了前提条件。移民直接参与了美国城市的兴建,甚至直接创建了移民城市,美国城市数量爆炸式增长。外来移民及国内迁徙到城市和西部的人们,既是美国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消费者,他们在为美国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消费市场的扩张,对后世美国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许国林《外来移民和国内人口迁移对内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加拿大接受了联合国对于难民的定义,并逐渐对难民政策做出调整。加拿大在美国的带领下,大量地接受了来自乌克兰、匈牙利等国的难民,目的是打击和遏制共产主义。20世纪70年代,信奉自由主义的精英在制定相关难民政策时会更加宽容,加拿大政府接收了来自东欧、北非和中东等地区的大量难民。至今加拿大境内的犹太人仍有37.5万左右,这离不开犹太裔族群对政府施加的影响。难民政策的制定也离不开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二战后近四十年内加拿大经济快速发展,为此权衡各种国家利益的得失,逐渐形成了较为宽容、开放的难民政策。这样的难民政策对提升国家形象具有促进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关乎国家利益。

——摘编自史彩雯《二战后加拿大难民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战后外来移民和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二战后加拿大难民政策的主要因素。(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人最早见到西方博物馆并把它介绍给国人的是福建人林鍼,他在1849年写的《西海记游草》中记述了他在美国参观博物馆的见闻。在他之后,1866年清政府的外交官斌椿及其随员写了 笔记 述奇 等书向国人介绍欧洲博物馆。康有为出走欧洲期间,在意大利详细考察了博物馆,写成《意大利游记》一书。1887年,英国传教士在山东青州办了一座博物堂,开放当年参观者就有5000余人,第二年增至20000余人,在大城市办的博物馆影响就更大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建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其建筑特色在于馆、园一体,是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结合。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博物馆陆续在一些大城市中办起来,有国立也有省立,发展是比较快的。规模和藏品都很可观,像历史博物馆、故宫古物陈列所藏品都有20余万件。1915年,故宫开放时 三路齐开,票资仅半圆 转城之内、六宫之中,无处不如蚁聚焉 。1927年,河南省建馆时颁布的办馆宗旨是 启发民众知识、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 。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高潮是和中国考古发掘的高潮同时到来的。

——摘编自苏东海《中国博物馆的百年回顾与世纪的遗憾》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的形成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