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天津市部分区高二第二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25+2)【选择性必修二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58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地面铺芦苇后敷泥,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并制作陶器和陶像,陶像以女性为主。据此判断耶莫原始聚落(  )

A.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显著B.原始农耕文明有所发展C.是世界最早的村落遗址D.已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2.

1860年,巴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横流。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巴黎市区建立起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巴黎同时建立长达26千米林荫大道,还建立了凯旋门景观、钢铁框架的歌剧院、大型商业百货,餐厅、咖啡馆、茶馆随处可见。这说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B.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C.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同步提升D.皇权用建筑展现自身权威

3.

明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 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 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突显君权神授B.崇尚尊卑礼制C.体现天人合一D.追求因地制宜

4.

1890年,东北地区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路线,东北大豆和豆制品出口总值白银37万两。1900年铁路开通后,东北农产品出口总值为547万两,1910年为3669万两。这说明东北地区(  )

A.交通状况落后于全国水平B.农产品的殖民化进程加快C.交通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D.对外贸易推动了农业生产

5.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是埃及和巴拿马的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因此成为大国的必争之地。这从侧面反映运河开通(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C.刺激了瓜分世界的狂潮D.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6.

火车票记录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以原沈阳至北京的T12次列车为例,1997年车次前没有字头,运行时间要10小时37分;经过几次提速后, 12次 前先后更改为“K”“T”字头。2004年京沈间开通以“D”字头开头的动车组列车,只需要3小时59分。车次字头的变化反映了中国(  )

A.交通运输科技水平的提高B.铁路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升级C.严密的铁路运输网的形成D.交通建设事业走在世界前列

7.

下图是1866年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建成的东南铁路终点站的图片。影响这一铁路站点修建的技术因素是(  )

刚刚完工时的终点站:1866年,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建成的东南铁路终点站——伦敦金融城坎农街

A.社会经济发展B.交通运输进步C.蒸汽机的发明D.内燃机的应用

8.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 废止中医案 。1929年3月17日(后定这天为 国医节 )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召开,会场上悬挂 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 等巨幅标语,社会公众舆论也提出 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 等声援口号。这反映出(  )

A.中医的发展前途较渺茫B.中医药价值仍被国人认可C.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药D.中医药学呈现萎缩的迹象

9.

在中世纪的西欧,瘟疫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患病之人是因自身罪恶而致病的;14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瘟疫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战胜的。这一转变(  )

A.反映了人们对疫病的理性认识B.得益于瘟疫传播途径被阻断C.说明宗教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D.是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结果

10.

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这说明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B.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1.

1918年,美国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等被迫长期关闭;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上述现象的出现最可能源于(  )

A.经济大危机的冲击B.极端气候的出现C.突发性疫病的影响D.工业对环境破坏

12.

面对臣子弑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杀君之人;孟子则认为,败坏仁义的君主不是好君主,是独夫,可以杀而代之,称不上 弑君 。这反映出孟子(  )

A.具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以仁义为标准衡量君主的行为C.不受传统君臣观念的束缚D.受到 人性本恶 思想的影响

13.

春秋时期,曾宣称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 中国 蛮夷之国 的越国继吴而起,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一度 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  )

A.争霸战争促进政治统一B.血缘政治传统逐渐打破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14.

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不断地、季节性地举行礼仪乐舞活动,表达对天地、山川、祖先的敬畏之心。其主要目的是(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C.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15.

高句丽建国初期,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九华里处建立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达1775字。这表明(  )

A.中韩文化历史渊源完全相同B.儒学得到朝鲜社会普遍认同C.东亚文化圈在此时已经形成D.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6.

1984年,《儒家伦理》作为新加坡小学德育选修课本出版。新加坡教育部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17.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将财物委托给另一个自由民保管,应该签订契约,保证委托的有效性。如果在委托时没有签订契约,而受委托之人事后否认保管了财物,则无法对其进行起诉。此规定(  )

A.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D.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原则

18.

从9至11世纪,西欧文化人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他们最强烈的自觉意识是进一步改造古典文化,把它变成封建教会进行宗教活动和封建国王治理国家的工具。上述信息折射出当时西欧(  )

A.教会垄断文化教育B.宗教伦理具有教化功能C.注重传承古典文化D.文化教育沦为神学附庸

19.

阿拉伯帝国时期创作的《一千零一夜》的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其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第二部分内容源于伊拉克民间故事;第三部分内容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这反映阿拉伯帝国(  )

A.控制领土远达印度和埃及B.多元文化文明的交汇特征C.广泛翻译印度和希腊文献D.商品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

20.

学者安·邦纳认为: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这表明古代希腊(  )

A.肯定人性和人的欲望B.否定基督教神权统治C.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D.征服自然的意志顽强

21.

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B.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C.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D.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22.

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同时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体现了(  )

A.美洲各文明间存在密切联系B.美洲文明深受欧亚文明影响C.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23.

有学者指出,如果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罗马、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如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B.中国和阿拉伯文化的巨大贡献C.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

24.

印欧人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印欧人的迁徙(  )

A.推动亚欧文化发展B.传播了阿拉伯数字C.加快造纸术的西传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25.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材料表明(  )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有突出贡献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D.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 组屋 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 组屋 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历程对你/启示。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内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入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 终魏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 。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刘渊在其徙都平阳时,将民户也迁到平阳。在灭后燕后,前秦苻坚将关东胡汉人民十万户迁至统治中心关中。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

材料二
1850年,美国许多州,尤其是西部各州在欧洲设立了移民办事处。1862年,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美国公民或申请公民资格的人,都能免费获得一块160英亩的公共土地。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同年,波士顿商会还成立了美国移民公司,目的是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1865年以后,各州积极采取移民政策,招募劳动力的热潮从东部扩展到西北部。1850年起,美国移民数量剧增。从1820年至1880年,合计有1164万人移居美国。

——摘编自王晓峰《美国政府经济职能及变化研究》等

材料三
1954年,仅上海市无法就业的青年就达60多万人。在团中央的发起和组织下,全国迅速掀起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的活动。1956年,中共中央指出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决定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要求国有农场的耕地面积要增加到14000万亩。1956年的移民垦荒任务确定为:由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移出55万余人,分别安置在黑龙江、青海、甘肃、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建立新的农业生产基地。1956年中央对移民垦荒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迁移时所需的路费和住房、建设新村道路、桥梁、水井等费用,均由国家投资解决。

——摘编自闫存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移民垦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并指出其迁徙方向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50—80年代美国外来移民潮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6—1957年我国省际移民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省际移民迁徙的历史作用。(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