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

历史人物

论述

春秋·司马子鱼

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春秋·子产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汉代·贾谊

夫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A.尊神敬天B.人民主权C.轻神重民D.天人感应

2.

这是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主要的职能不仅有镇压奴隶反叛,还有调整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相互关系等。资产阶级把由于它的影响而产生的有关法制,概称为 楔形文字法系 。该成文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B.《查士丁尼法典》C.《法国民法典》D.《汉谟拉比法典》

3.

百年翻译运动 是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绝大部分著述都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并在此后滋养着欧洲的文化土壤。这反映了(  )

A.阿拉伯学者引领世界学术潮流B.中世纪欧洲陷入文化停滞局面C.古希腊哲人善于接纳其他文明D.伊斯兰文明助力西方历史传承

4.

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

5.

下表反映出(  )

南北美洲的种族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印第安人

1835

1935

1835

1935

1935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1.8

中美洲

19

6.9

2.7

8.

21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29.2

合计

18.7

172.1

9.8

39.5

52.4

A.欧洲移民流向中南美洲B.欧洲殖民扩张导致土著锐减C.人口迁徙促使族群变化D.新航路开辟引起人口大迁徙

6.

华工在古巴遭受虐待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清政府除了派员调查,还将调查报告及相关证据分送给英法等国。1879年,清政府驻哈瓦那领事馆正式成立,并为华工发放身份证明,在古巴法律的框架下为中国公民提供法律、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体现出清政府(  )

A.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B.放弃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C.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华工权益D.内部统治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7.

1821年,一位希腊人说: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世人知道了世界的真相。以前,世界各民族了解的情况很少,人民曾认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得妙。通过现在这一变化,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该言论(  )

A.揭示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B.完整体现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性质C.主要批判拿破仑的侵略行径D.集中反映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8.

下表展示的是洪堡和蔡元培两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成就及主张。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威廉·冯·洪堡德国

蔡元培中国

1809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1916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A.两者主张直接受益于拿破仑的国民教育思想B.前者体现了大学逐渐世俗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C.后者 定位 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D.都对大学教学宗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正确定位

9.

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B.南北文化趋于一致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D.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10.

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郡县制代替了分封采邑制,建立征兵制和常备兵,形成了一系列官僚制度,主要有俸禄制、符玺制和上计制。这(  )

A.有利于各国国君的和睦相处B.源于周王室权威的丧失C.表明中央集权政治初步形成D.有利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1.

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12.

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14.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15.

宋代 朝廷无世臣 ,官僚地主能够世代为官的非常少见,基本上是三世而衰。宋人张载言大部分的官僚只能数十年或者两三代保持他们的官位和财产,而后代之而起的是另一批新的权贵。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B.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C.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D.土地兼并得到了抑制

16.

元朝行省长官作为介于路府州县和 腹里 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得到中央授权。元朝这一制度设计(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C.缓解了君相之间的矛盾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初依赖于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诉求,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利益需求。在随后的汉与大宛、龟兹等西域地区之间最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逐渐出现了 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 的场景。最终丝绸之路拓展为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冶铁等商品和技术及输入香料、作物、宗教、艺术等的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之路。

——摘编自王超《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隋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阻塞,海上运输逐渐兴盛,至宋朝,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此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通往日本、朝鲜等地的东海航线,还有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此外,政府还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以 掌善货贸易之事 。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虽然在清朝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却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并逐渐陷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仍以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为主。

——摘编自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发展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丝绸之路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据1871—1892年的统计,美国来自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就是1871年来到美国的苏格兰移民。英国纺织厂的熟练技师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移民美国后建立了一系列棉纺织企业,被称为美国的 阿克莱特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1861年至1920年掀起两次移民高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有大约93%是熟练工人,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摘编自世界人口网《美国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给美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作为当代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与其独特的文化自我生成和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有着内在的相关性。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在其自身演化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维、宽广的文化情怀和崇高的文化意境。中华文化总是在激活传统的意义上进行文化创新,葆有了传统的连续性;中华文化又总在容纳他者的意义上反思与坚守文化自我,葆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

——摘编自涂良川、胡海波《兼蓄存异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

根据材料,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角度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