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南省永州市名校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18

一、单选题

1.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民族服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特点。其中,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如藏族的长袍、蒙古族的长袍等,款式独特,色彩鲜艳,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体现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B.传统服饰的世俗化C.传统服饰文化的开放性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2.

毛泽东在1917年指出: 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 ,很多部分 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 。而自1921年起,在中共文献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新的理论不断结合,这说明当时(  )

A.传统文化仍占主流B.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改造C.西方文化弊端暴露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3.

埃及古王国时期,太阳神 逐渐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 之子,是 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往往要缀上 的字眼。这反映了当时(  )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

4.

希腊传说记载众神之神宙斯与腓尼基(现叙利亚地区)公主欧罗巴育有三个孩子,老大米诺斯统治着位于东地中海中央的克里特岛。考古证明克里特的人种与埃及、西亚相近,据此可知,神话传说(  )

A.具备非常丰富的史料价值B.与考古证明完全一致C.一定程度反映人类史前史D.可以甄别史料的真伪

5.

如图为玛雅人使用的花瓶上所绘的 玛雅算盘 图画。图中站在后方的官员命令坐着的男子对在当时作为贡品收纳而来的 贡品袋 的数量进行计算。这折射出,玛雅文明(  )

A.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B.在数学领域取得一定成就C.已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D.绘画艺术出现全新的风格

6.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2000—前1000年的干尸,其中部分干尸鼻梁高挺,眼窝深陷,具有 高加索人 特征,可以确定他们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人的体质,或者说接近印欧语系西支民族的外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B.罗马帝国的建立C.阿拉伯商人活跃D.印欧人群的迁徙

7.

16世纪初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开始记录和研究亚洲和非洲,成为欧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发源地。这一研究储备了大量欧洲之外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人口种族等方面的一手信息。欧洲的区域国别研究(  )

A.刺激了欧洲科学革命的出现B.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C.促进了亚欧区域文化的形成D.主要服务于殖民扩张

8.

有学者指出,美国民族精神中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并处。美国文化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在于(  )

A.个人享乐主义盛行B.种族融合现象普遍C.南北经济模式的差异D.移民社会的文化冲突

9.

如图是茶马古道路线图。唐宋以来,茶马古道成为西南边疆地区进行茶、马等物资交换的民间商贸通道。这表明茶马古道(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舞台C.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地位D.使中外贸易形式发生改变

10.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11.

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客观上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  )

A.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动摇了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D.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12.

对于鸦片战争,马克思怀着极大的义愤,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痛斥英国资产阶级对 天朝帝国 海盗式的掠夺行为和虚伪面孔。但同时马克思又写道: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这体现(  )

A.伦理原则与历史尺度的统一B.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C.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评价D.西方中心主义评价标准

13.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 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 。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14.

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15.

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案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反映出(  )

A.自由主义理念存在弊端B.科学技术发展陷入了停滞C.国家对文化生活的干预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16.

如表所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部分)。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反映出(  )

时间

定义

1946

博物馆这个词包括藏品对公众开放的所有艺术的、技术的、科学的、历史的或考古的机构

2007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2023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A.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凸显B.博物馆经营的非市场化C.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D.科技拓展了博物馆功能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的。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周桂英《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冲击及其重塑》

材料二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 西学 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认识。

18.

闯关东 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与社会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民国时期,山东省籍流入东北的人数达1836万多人,其规模之大,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读民国时期 闯关东 移民流向变动图,回答问题。
材料

——资料来源: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闯关东 移民潮出现的原因。
(2)请结合所学知识对 闯关东 移民的影响作简要说明。

三、综合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此地。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后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
19世纪末,在 犹太复国运动 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
1920年,英国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因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双方于1948~1982年发生五次中东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重大事件(部分)

事件

主要大国态度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国联调查团英法控制提出实行国际共管

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英法没有封锁意大利必经的苏伊士运河,没有切断石油供应

1936年西班牙内战

德、意武装干涉,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中立政策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改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以冲突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世界和平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