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78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B.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C.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2.

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 诸夏共祖 说或 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3.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下令把自己主持制定的一套国家法律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此前刑法都由贵族掌握,秘而不宣。子产的行为(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B.使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D.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4.

县官 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 县官 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

A.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B.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C.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D.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5.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 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最终确立了五铢钱制。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旨在(  )

A.推动经济发展B.促进商品流通C.加强中央集权D.统一财政管理

6.

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 天子 ,有的自称 大都督 。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7.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8.

下表为唐诗中对一些城市景象描述的诗句。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  )

城市

诗人

诗句

洛阳

韦庄

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宋州

杜甫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成都

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扬州

李白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苏州

王建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A.社会经济的繁荣B.诗歌主题的转变C.经济重心的南移D.世俗文化的兴起

9.

对以下元帝国结构示意图解读最全面的是(  )

A.以行省制度管理所辖疆域B.边疆治理尊重民族习俗C.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元特点D.吸取前朝国家治理经验

10.

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D.统治危机的初显

11.

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12.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 边海之防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 理念渐成社会主流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13.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B.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C.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D.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14.

《申报》 时评 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 时局 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5.

观察下面的军事进军路线图。由此可以判断这次革命运动(  )

A.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基础B.是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尝试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6.

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二、材料阅读

17.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 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 正朔 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3)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二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 蒙尘巡幸 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三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注: 西狩 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 春,西狩获麟 ,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庚子西狩丛谈·序》刘治襄·记

(1)材料二中的 康逆之祸 、材料三中的 乱民肇衅 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 法积则弊,法弊则更 是如何体现的?(8分)
(2)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一、材料三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一、材料三的证史价值。(4分)
(3)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 微服西狩 蒙尘巡幸 仓皇出逃 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 利器精兵,百倍中国 的厉害。自强之计,首重武备,这是当时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共识,发展军工转而促生洋务派对教育的关注,由教育再及于民用工业之建设。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千头万绪,牵连甚多,洋务派未尝拿出一个全盘计划,而是在摸索走向近代化的路上 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邵达《华夏史录(下)》

材料二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我们命令你们:(一)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推行 洋务新政 的目标,分析 洋务新政 的意义与失败的必然性。(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发布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命令发布当天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简述这一行动的主要成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