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1

一、单选题

1.

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公元前7000年前后,培育了玉米、甘薯等农作物;非洲的农业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尼日尔河上游附近和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尼罗河流域独立发展起来的;约公元前1.1万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已经培育了水稻。由此可知(  )

A.农业从美洲向亚非地区拓展B.美洲是世界最早农业发源地C.文明发生呈现出多源多样性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多样性

2.

《汉拉比法典》规定:倘塔木卡贷谷或银,定有利息,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以不足量之银计谷,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以逾量之器计谷者,此塔木卡应丧失其所贷付之物如果一个人以均等份银子与另一个人合伙投资,那么他们所得到的利润和损失,都应在神前平分。材料表明法典(  )

A.蕴含商业活动的公平性原则B.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特征C.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极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3.

公元前461年,雅典 十将军 之一的客蒙率领军队驰援斯巴达反遭 礼送 回国,他本人对此事的隐忍态度使雅典民众异常愤怒,被以 斯巴达朋友 的名义将其放逐。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随着战局的恶化,雅典民众又将客蒙召回,以缓和战局。这体现了(  )

A.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B.城邦的内部矛盾尖锐C.民众喜好决定城邦的命运D.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4.

公元8世纪,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四处派人到日耳曼各部落传教,利用基督教来帮助他对日耳曼部落的武力征服。查理曼征服一地后,基督教教会就成为当地的中心点,而当地的主教也就成为那里的领袖。这反映了当时(  )

A.基督教助推查理曼实现西欧的统一B.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相互利用C.西欧基督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王权D.封君封臣制加强查理曼的君主统治

5.

12、13世纪,英国庄园以劳役地租为主要的剥削手段。到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庄园领主逐渐放弃传统的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乐于接受货币地租。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城市获得自治权B.国王权力的增强C.商品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瓦解

6.

图1《哀悼基督》是乔托在14世纪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此画描绘了基督遗体即将下葬时的情景,构图突破了中世纪平面而抽象化的程式,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焦点核心,表现心灵与情感的动人场景。这反映了(  )
202407082000001229
1

A.浪漫主义的发展B.人文主义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开始D.理性主义的产生

7.

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领袖西耶斯认为: 分散的人民无法一起表达意愿,所以它不能制定任何的法律;代议机关并非由人民任命,而是由人民的各个部分产生。既然所有的结合者无法以其他的方式聚集,那么唯有代议机关方可称为统一的人民。 西耶斯意在强调(  )

A.代议机构建立的必要性B.法国民主政治发展艰难曲折C.法国大革命的不彻底性D.大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横向上,联邦政府的权力被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享有。在纵向上,合众国的权力由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享有,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据此可知,该宪法(  )

A.是美国实现独立的保障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赋予地方与中央相等权力

9.

18世纪80年代,英国产生了一个机械化工厂体系,它以迅速降低的成本极大量地生产商品,以致它不再是依赖原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其自身的需要。这说明(  )

A.工业化刺激社会需求的增加B.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产生C.工业化使社会结构发生改变D.机器生产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10.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渐进式改良就可以取得胜利。而傅立叶主张以 和谐制度 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曾于每天中午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候人们对他在报纸上请求支持的呼吁作出回应。这些设想(  )

A.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有益尝试B.为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C.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D.反映出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性

11.

如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产品生铁、钢、煤的生产量统计表(单位:百万吨)表中生铁、钢、煤的产量变化主要是因为(  )

项目国家集团时间

191481

1914915

1917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战争刺激国家生产机器开动B.美国参战扭转双方力量对比C.德国的战争潜力被急剧消耗D.战争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12.

苏俄领导人列宁指出:国家通过租让制将暂时无法恢复生产的大企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通过合作制盘活社会消费产品的生产和商品供应,这两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都能够快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为工业化提供新的资金积累。这一思想(  )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D.蕴含了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构了战后世界的版图。以下两幅地图反映出(  )

A.军事对抗是美苏竞争主要手段B.美苏两国对峙局面已经形成C.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地缘政治D.苏联对美国占据了优势地位

14.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推行大规模私有化改革,出售了2/3以上的国有企业;削减财政开支,减少国家福利支出,强调个人责任与义务;将市场竞争引入医疗服务,让患者也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这些措施(  )

A.表明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B.利于英国暂时摆脱经济困境C.激化了政府与民众的矛盾D.造成了英国严重的财政赤字

15.

如表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据此可知,二战后(  )

       国家

文化特征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亚非拉国家尚未摆脱西方文化控制B.发展文化成为新兴民族国家的首要任务C.亚非拉地区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D.新兴民族国家积极探索本国文化的发展

16.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二战期间被推迟的消费需求已得到满足,扩展中的工业生产力最终引起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导致出现剩余物质,因为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大多数人至少没有作为消费者被包括在这一全球繁荣中。从这一现象可得知(  )

A.经济全球化潜藏着贫富分化的风险B.二战后世界贸易秩序混乱C.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高D.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有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和中国的唐帝国毗邻而居,双方以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为媒介,通过外交、商贸、宗教、战争等途径相互接触,阿拉伯人形成了自身的中国观,即中国形象。阿拉伯人认为,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种水果、五谷、黄金、白银,皆是世界各地无法与之比拟的;各国商人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贸易,不受限制;公正的法制统治了他们的帝国,这些国王们忠实地遵循由先人制定的法律。阿拉伯人固然对中国的法制建设赞叹不已,但也对中国刑法之严酷忍颇有微词, 对于偷盗之人,遵循的法规是一旦捉着就置之死地。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政治、经贸、文化、宗教上充满自豪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阿拉伯帝国的中国观亦是如此。大食人在看待中国时,重视物质文化,对中国丝绸、中国瓷器、中国鸡、中国长城赞叹不已。然而,大食人轻视中国的精神文化,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音乐绘画无太多涉及。尤其是宗教和雕塑文化,大食人以自身的宗教文化作为衡量中国的标准,将中国人视为崇拜偶像的异教徒,充满鄙夷。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大食人中能亲近中国、感悟中国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大食人对中国缺乏直接观感,只能通过传闻或描写中国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了解中国,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
—以上均摘编自母仕洪等《论阿拉伯帝国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人中国观的局限及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15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在争夺美洲殖民地过程中,对印第安人进行驱除和屠杀,以及带来了流行病,使印第安人人口迅速减少,从而导致殖民者们在美洲的大量种植园和矿山出现劳动了严重不足的情况。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劳动力逐渐大量涌入美洲。万恶的黑人奴隶贸易便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出现和发展起来。葡萄牙是西方殖民国家中,最早从事血腥奴隶贸易的。随后,着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也相继加入。奴隶毫无自由与人格尊严可言,生命也毫无安全保障。海上贩运途中,在恶劣的条件下由于自杀、体罚、反叛被杀以及疾病等原因,超过100万非洲人葬身于大海。

——摘编自吕昆《黑奴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美、法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中国成为了西方殖民者的首选目标。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签署契约出国。19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土地兼并严重,连绵不绝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催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些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苦力。数以万计的华工被拐卖到世界各地。在美国,1863年开始兴建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全部工程的90%是华工承担的;19世纪五十年代初,旧金山附近五百万英亩低洼地常年浸涝,荒废无用,经华工平整使大面积低洼地变为肥沃良田。在秘鲁、古巴等地也有上万的华工。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后来很多没有回国的华工留在当地定居,形成了众多的唐人街。

——摘编自张坚《近代世界经济交往大潮中的契约华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黑奴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并概述华工对当地的贡献。(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发展,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以利于其侵略扩张计划,但德国此举并未达到迫使美国退回孤立主义的目标。1941年初,为促使日本在太平洋更好地扮演牵制美国的角色,希特勒开始要求日本进攻英国远东殖民地,以此来转移美国对欧洲的注意力。苏德战争爆发后,为迅速结束与苏联的战争,德国希望日本出于自身利益尽快加入对苏作战。在这一政策初步失败后,鉴于日美外交谈判重启、德日关系晦暗不明,同时德美间矛盾迅速激化,德国开始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希特勒也在此过程中逐渐转变了在对美国开战问题上的看法,因此他乐见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跟随日本对美国宣战,而非感到 意外 震怒 。同时也改变了德日同盟的作战方向,使德国最终跟随日本对美国开战,导致了同时与英美苏三国交战的战略困境,从而加速了覆灭的进程。

——摘编自李朋、罗一焜《1941年纳粹德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41年德国对日本政策的调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德国调整对日本政策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由冷战世界和欧洲帝国建立的国界消失了,世界的景观被重新塑造,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社会日益接受市场经济,并籍此将它们的财富与变幻莫测的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围绕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或经济全球化 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