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青铜鸣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13

一、单选题

1.

据史书记载,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 三选 之法,即 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 。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B.贵族等级体系彻底瓦解C.周天子专制统治被削弱D.传统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2.

下图是从汉武帝经东汉光武帝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 的发展轨迹。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弱化B.丞相的权力得到强化C.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D.内廷机构逐渐外廷化

3.

孙思邈《千金食治·序论》云: 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认为人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就要注意酸、咸、辛、苦、甘五味平衡,不可偏嗜。还要根据人体状况和四季变化来调配五味,使之平衡。这一认识(  )

A.蕴含了辩证的疾病预防观B.增强了民众的身体素质C.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D.阻断了疫病的传播来源

4.

宋代程颢、程颐提出, 今日杂信鬼怪神异说者(信佛者),只是不先烛理(考察事理)”。在揭露、批判了佛教的宗教神秘主义之后,他们力主立足于人的文化世界,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生的追求。据此可知,两位理学家(  )

A.试图恢复儒学正统地位B.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C.反对佛教生死轮回思想D.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5.

清代,江南地区以丝绸和棉布贸易为主体,形成了在周围府县和苏州府郊外进行收购、苏州府城进行批发的销售体系。其中苏州府城郊区的收购点大多选在了本就有棉布和丝绸贸易基础的市镇,这些市镇又进一步吸引了周围的棉户与桑户,形成了丝绸与棉布贸易的市镇。这表明清代江南地区(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雇佣关系得到长足发展C.专业化的市镇兴起D.农耕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6.

下表为1873—1920年中国进口机器设备的总值统计。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年份

进口商品总值

进口机器设备总值

实数千元

指数

实数

指数

占进口商品总值的%

1873

103487

100

8383

100

8.1

1893

235823

228

19733

235

8.4

1903

509059

492

76582

914

15.0

1910

721299

697

126493

1509

17.5

1920

1187585

1148

335940

4007

28.3

A.社会生活逐渐西化B.工业化的进程加快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D.贸易逆差有所改善

7.

1921年11月,顾维钧在太平洋及远东问题总委员会上提出关税自主案,此案指出中国有自行规定及区分本国税率的完全自由,遭到英、美、法、日等国反对。对此,美国代表安德伍德提出折中方案:有关各国立即派员在上海召开修正税则会议,切实执行值百抽五,满4年后得一修正,此后每7年修正一次。这说明当时中国(  )

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关税自主任重而道远C.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说道,陕甘宁边区 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这可以用来说明边区政府(  )

A.践行了人民民主的原则B.呈现廉洁政治的特征C.注重维护民族统一战线D.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9.

1950年1月,毛泽东指出:“(与苏联签订同盟条约)将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这表明当时(  )

A.外交环境极其恶劣B.两大阵营斗争白热化C.抗美援朝势在必行D.中苏结盟具有现实性

10.

1984年后,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从蔬菜、水果领域开始,逐步过渡到油料、棉花和粮食领域,从双轨制的价格机制逐步转变为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运行机制,最终取消了主要农产品的定购制度。当时我国的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B.得益于市场经济政策的推动C.引发了商业经营方式的革命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1.

下表是早期人类文明时期,农业相比于采集——狩猎活动具有的三个特点。据此可知(  )

特点一

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导致人群结构和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发展出现根本性变化

特点二

农业活动创造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样的驯化动物和作物,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增长

特点三

农业促使劳动分工、导致商品交换,对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的出现等有积极作用

A.社会大分工具有必然性B.先民获得了充足的食物来源C.农业推动人类文明诞生D.食物生产呈现区域性与融合性

12.

14——15世纪,北欧和南欧的许多城市都建起地方语言学校,有的城镇还不止一座。由地方语言学校传授的技能逐渐经由社会散播开来。在整个欧洲,越来越多的非神职人员掌握了记账、阅读公证人文书、译解法庭文件、撰写家族历史和日记的能力。地方语言学校的建立(  )

A.有利于树立新的价值观B.加快教育世俗化的进程C.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D.促使城市赢得了自治权

13.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声称: 各殖民地居民享有英国普通法规定的权利。 并呼吁: 普通法规定的权利是我们固有的权利,是我们继承的遗产。 独立后,英国普通法更是成为美国各州法律制度的源泉。这能够说明美国(  )

A.颁布新宪法已成为大势所趋B.民众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C.各州自行其是威胁中央政府D.法理基础根植于英国法治传统

14.

英国学者哈德菲尔德认为: 截至1840年的80年中,运河运输是英国大宗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经由这种方式工业革命得以发生。 学者迪恩指出: 如果英国必须依靠公路来运输重型货物,那么工业革命的有效影响很可能会推迟到铁路时代。 由此可见,两位学者意在说明(  )

A.蒸汽机的使用引发技术革命B.交通运输影响了工业化进程C.工业革命密切了各地的联系D.铁路建设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5.

下图为英国漫画家于1914年8月在漫画杂志《笨拙》上发表的名为 文化的胜利 的漫画。该漫画描绘的是被德国军队洗劫后的佛兰芒村庄。该漫画的创作意在(  )

A.动员民众积极参加对德作战B.揭示两大集团矛盾不可调和C.号召推翻西方殖民主义统治D.谴责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本质

16.

1964年,《威尼斯宪章》在开篇中这样写道: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将他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这反映出古迹保护应(  )
①以 真实性 作为第一要义 ②发挥文物的最大经济价值
③提倡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 ④注重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明宝钞的无限量发行和不能兑换的特点使其难以担当社会商品流通和财政运转的重担。为保住大明宝钞,明政府开始禁用铜钱,亲手破坏了明初的国家货币体系,明人基于现实生活也认为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产日少;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米不能久,钞太虚亦复有浥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 。嘉靖四年,世宗 令宣课分司收税,钞一贯折银三厘,钱七文折银一分 ,自此以后,明政府进入 税课征银而不征钱 的时代。

——摘编自董琴《明代国家货币体系研究》

材料二
明代市场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令日本和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为工商业的资本积累提供了条件,中国市场得以与世界市场接轨。苏杭地区传统的丝织业获得较大发展,成为明代手工业中心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渐渐形成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晚明社会处处可以感受到金钱的神奇魔力。 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财,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便可高堂大厦,美食鲜衣。 大明宝钞 被市场彻底抛弃之后,使中央更加难以用有效的手段调控地方经济,只能依靠政治上的强控制手段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夺。如万历后期,朝廷派出大批矿监税使,名为 钦差 ,实与劫匪无异,结果引起了新兴市民阶层和广大劳动人民的 民变

——摘编自成玉玲《略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出现 白银货币化 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 白银货币化 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和发展模式,不仅制约了近代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造成了深刻影响。

特征

具体表现

由外及内

近代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自东向西,由被动城市化向主动城市化转变的历史过程。所谓由外向内,是指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直接和间接等方式开启了中国近代早期城市化。外力推动中国早期城市化的首要表现是一批通商口岸的开辟和租界的设立

自上而下

随着沿海、沿江、沿边城市被迫开埠和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城市化开始蹒跚起步。近代中国城市化显现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鲜明特色。国家和政府成为城市化运动的主要设计者、决策者和推动者,社会和民间也积极参与,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乡到城

近代中国畸形城市化的表现是大量乡村人口集中于城市,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不断增长的流民阶层,由此带来城市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形成了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不断加剧的贫富和权力的两极分化,又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形式,不断形成判若天壤的贫富社区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独特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具体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认识。(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原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带的日耳曼人是一个古老的欧洲民族,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较重要的是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等。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之际,少数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境内,成为雇佣兵、手工工人,或在庄园劳动。另外,日耳曼各部也和罗马进行过零星战争,互有胜负。4世纪末,匈奴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向罗马帝国境内涌来,形成了一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运动,它绵延二百余年,规模宏大,波及大半个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书写了西欧历史的新篇章。

——据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等整理

材料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建立了蒙古汗国,并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和优越的军事组织,不断大规模地向外扩张。在几乎整个13世纪中,蒙古军队的足迹遍及亚、欧两洲的广大地区。由于蒙古铁骑冲破了亚、欧各国的封建疆界,在三次西征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四大汗国,在此辽阔领域内又以 驿站 系统将其各地连接起来,从而使东、西陆上交通畅通无阻。曾被分割、阻断的古丝绸之路重新开通,陆上丝绸之路的主渠道草原丝绸之路在此时期达到鼎盛。东、西方使者在这又方便又安全的大通道上往来频繁,特别是欧洲的远方来宾和东方的西行使者,多著有翔实可信的 游记

——摘编自《丝路古韵:延绵千年的丝路荣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3世纪蒙古西征作出评价。(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理念变化呈现以下三个时代特征。

时期

基本特点

具体阐释

15世纪至

19世纪中期

强调自助互助与有限救助

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化为每个人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个人理应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创造较好的生活与发展条件,个人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个人努力直接相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不是社会的过错造成的

19世纪末到

20世纪

70年代

强调国家责任与国家保障

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而是由于社会的原因,解决社会问题应该主要是社会或国家的责任,而不应该是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国家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自助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强调自助互助与国家共同责任的理念

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加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与个人原因相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责任。社会保障不应仅依靠国家保障,也应该依靠社会的力量,还应该发挥个人自助的作用

——据丁建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溯源》等整理

选取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三个阶段 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