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16+4)【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49

一、单选题

1.

以下选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距今约4万至1万年左右的水洞沟文化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该遗址兼有新旧石器时代特征

B

距今约7000多年的高庙文化遗址发现大型祭祀场所和房屋

我国礼制文化发展已比较成熟

C

距今约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石磨和石镰等工具

该遗址有助研究我国农业起源

D

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有500余处且规模大小不一

该遗址阶级阶层分化十分突出

2.

秦公 青铜簋是祭祀礼器(图1),簋盖内刻有54字铭文,器内有51字铭文,记述了秦国祖先的丰功伟绩,彰显作器者秦景公欲继承祖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的心意。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图1春秋时期秦公青铜簋

A.艺术品政治功能较为突出B.宗法制仍具有重要影响C.秦国开疆拓土效果明显D.诸侯借助礼乐制度崛起

3.

考古发现,在云贵地区的墓葬中,西汉早期铁器数量很少,西汉中期数量增多,东汉时期出现带有夜郎(当地夷族部落)特色的铁器(图2)。这说明汉代(  )

图2铜柄铁剑

A.西南地区对中原文化引入与创新B.内地民间冶铁业日益迎合市场需求C.西南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频繁D.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在云贵逐步盛行

4.

晋代挚虞作《畿服经》中记载: 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 故城遗址现状,并附以按语、考证,对河道经过的大小地名,名胜古迹,记载尤详。 这说明当时(  )

A.人们注意到遗址的重要价值B.有识之士呼吁社会重视古文化传承C.遗址与古墓得到了妥善保护D.地理学家的文物保护知识相当丰富

5.

唐玄宗时期,殿试进一步发展。开元年间举行6次殿试,天宝年间举行3次殿试。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这反映出唐代(  )

A.选官制度决定国家治理水平B.政府人才选拔途径逐渐增多C.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D.殿试并未真正受到帝王重视

6.

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指出,两浙、福建、广南三市舶 唯广最盛 。南宋广州贸易 收课倍于他路 ,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来源,号称 天子南库 。由此可见,宋代(  )

A.政府财政问题缓解B.广州海外贸易繁盛C.农业经济地位下降D.丝路贸易规模扩大

7.

朱元璋认为,明王朝要 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强调 际天所覆,皆朕赤子 。记载其言行的《皇明祖训》中有 不征之国 15个: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这可用以说明明初(  )

A.注重维护朝贡体系B.郑和下西洋的效果初步显然C.推行对外开放政策D.对外交往坚持平等友好原则

8.

嘉庆十九年(1814年),陶澍在《陈奏湖南山田旱歉情形折子》中说: 窃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玉米)、薯、芋、杂粮为生。 这可说明,玉米的引进(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B.解决了民众的粮食危机C.完全取代了稻米的种植D.推动了农业耕作精细化

9.

图3为19世纪初期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瑞士产播威(Bovet)牌腕表。这反映出当时(  )

图3

A.欧洲先进技术传入中国B.钟表成为国内紧俏商品C.西洋器物销售市场扩大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0.

表1

1840

林则徐称赞西方火车运货的快捷与省人力

1842

魏源的《海国图志》对欧美铁路、火车进行了介绍

1859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在全国修建铁路的计划

据表1可知,鸦片战争后(  )

A.铁路建设在中国进程缓慢B.交通近代化提上政府日程C.国人认识到修筑铁路重要D.铁路对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11.

1860年,英国人撰文指出: 两广总督手下找不到有能力和决心,并且能够坚持原则的官吏,来对付与贩卖苦力有利益关系的外国商人和船主们恃强横行施展诡计。中国官吏是易于为金钱所收买,或者屈服于压力的。 这反映出清政府(  )

A.与英国在劳工问题上存在分歧B.官员腐败助长列强贩卖华工C.经济落后使列强肆意掠卖华工D.对国外华人不给予政策保护

12.

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 在政体之善也 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 。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B.主张 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 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

13.

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出土了一块约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乌鲁克文化末期,大约有2000个文字符号,并运用于经济方面。这可用来佐证(  )

A.古代埃及文明历史悠久B.雅利安人创造灿烂文化C.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兴起D.苏美尔人迈入文明门槛

14.

古代阿拉伯学者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例如,他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且利用历书制作了准确的天文表。此外,他们还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这说明古代阿拉伯(  )

A.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B.融会贯通多种文明C.推动了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5.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被称为印加帝国的 失落之城 (图4)。其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城内规划井然,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该遗址佐证了印加文明(  )

图4

A.因西班牙的入侵而衰落B.建筑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是较为成熟的古代文明D.推动印第安文明达到了鼎盛

16.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政府在印度设立各种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印度古老的舞蹈和音乐传承技艺也开始吸收西方元素。这反映出印度(  )

A.古老文化焕发出生机B.民族文化渐趋衰落C.殖民地文化色彩浓厚D.思想上被英国奴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完全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圆钱四大体系,具体的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表2)。

表2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圆钱

秦国的圆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窑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 钱荒 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铁钱十才当铜钱一,所以携带很不方便。十世纪末,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络钱流通。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纸币出现的因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的中国历史, 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话语演变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二次革命或推倒袁世凯的 再造共和 的持续的 革命 ,即使取得功效,也只不过是 革命时代 甚或 革命历史 的一个阶段,诚如鲁迅所认为的那样:以上的所谓 革命成功 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革命无止境……”

——摘编自王先明《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

材料二
1926年1月,毛泽东指出: 辛亥年的革命(失败),因为当时还没有有组织的工农群众;当时国内还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国际的局面是几个强国霸占了全世界……中国当时的革命没有国际的援助。 1938年,又提到: 孙先生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9年,他在名为《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中说: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 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他又说: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

——摘编自卢毅《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 成功 失败 的体现。(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的有益经验教训。(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的人口激增,过去由来已久的人口变化趋势发生了逆转。欧洲的移民长期不断移居世界各地,这一情形宣告结束。相反,反向殖民化宣告开始。前帝国的 母国 的出生率下降。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动力却填补了这一差距。1970年,全球国际移民为0.84亿人,1995年达到1.61亿人。

图5

材料二
随着文化迥异不同的族群共同在一起生活,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式。20世纪末期,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西方从社会和政治上都不再接受种族主义。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在20世纪,曾被用来替种族主义辩护的伪科学名誉扫地。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下半叶国际移民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末期西方不再接受种族主义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历程,如表3所述。

表3

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文明核心,并向周边辐射

夏商周时期

中华文化初创期和奠基时期。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秦汉时期

文化大一统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

隋唐时期

中华文化以宏博和辉煌著称。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突出

宋辽西夏金至元明清时期

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不断出现,先是中学西传,后出现西学东渐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 中华文化的演变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原因分析、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