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是历代考试制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宋中叶以后,文化重心转向南方,并且科举考试偏重诗赋,这对有诗赋学习习惯的南方士子有利,因此进士录取南多北少的格局固定下来。北方籍士大夫司马光提出
“逐路取人
”,即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
“路
”中,各路按照
“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
”的规则进行录取。他指出不应再以浮华务虚的诗赋作为考试内容,而应该以策论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博采众科、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
“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
”,体现出其严格、宁缺毋滥的人才观念。欧阳修是正宗的南方人士,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司马光通过考试制度笼络西北士子的主张,是对
“天下至公
”理念的违背。科举改革的争论,寄寓着一代文臣对清明政治的憧憬、对天下至公的追求。
——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说明双方争论实质上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简析这场争论发生的社会背景。(10分)
材料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将考生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类别,无论是考试还是录取,均按照完全相等的固定名额在各民族中进行分配。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时任主考官的刘三吾等人录取的均为南方士人,引起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命人重新阅卷,复查结果是刘三吾等人并未舞弊。北方士人不服,又有人举报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试卷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处死。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儒士,为人慷慨并不设城府,他参与科举舞弊的可能性是不大且南方士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属事实。宣宗即位后,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又演变为南北中卷,并确立了录取比例。清康熙帝取消各省进士的固定名额限制,正式确立了
“分省取中
”的取士制度,反映了科举公平改革的趋势。
——石海龙《“南北地域之争”:理解科举制度的另一视角》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利弊。(10分)
(3)综上,请你谈谈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调整留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