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河市九校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5

一、单选题

1.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 文明三要素 。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B.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C.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D.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2.

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文献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文献逐渐演变出财物买卖凭证,租赁契约,财物收据等多种法律文献。这一变化反映出两河流域(  )

A.法律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B.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C.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D.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剧

3.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帝国扩张促进文化的交流B.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4.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使得庄园中的农民逐渐失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奴)缴纳迁徙税和购买劳役豁免权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这些状况(  )

A.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化B.致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减弱了王权对社会的控制D.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

5.

下图分别为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和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后者虽然缺少前者的中央大穹窿,但圆顶的造型却是二者的共同特点。由此可推知,当时基辅 (  )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6世纪) 基辅(乌克兰)圣索菲亚大教堂(13世纪式样)

A.深受拜占庭文明的影响B.遭受拜占庭帝国宗教统治C.与拜占庭历史传统相似D.艺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6.

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时,只要他们愿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管理原领地。此外,在对待异教徒时,苏丹不仅保留他们原有信仰,还按照当地习惯来征收赋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这些举措(  )

A.利于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发展B.旨在缓和国内民族与宗教矛盾C.削弱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D.兼具了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7.

7世纪中期开始对唐文化的全面模仿,使该国在百余年间完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变化,取得了其他国家需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自然发展才能达到的高度,下列属于该国采取的举措是(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根据两税法建立赋税体系C.中央设立三省六部D.确立幕府为最高权力机关

8.

印加帝国建立后,印加人劈山开路,填沟平壑,在全国建成四通八达、总长约2万公里的道路网,并配备有众多的驿站和仓库,为往来人员和国王信使提供食宿和装备。印加帝国道路系统的建设(  )

A.得益于封建专制体制的建立B.增强了国内外的经济联系C.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D.旨在满足君主的扩张需求

9.

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欧洲的商人们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以便获取更多的商品和财富。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B.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C.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D.西欧市民工商阶层的出现

10.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商人以澳门为中转站将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该现象可说明(  )

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B.印度通过世界贸易获益最大C.葡萄牙人垄断了世界贸易D.商品世界性流动进一步加强

11.

观察如图的 三角贸易示意图 。下列关于奴隶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 ②满足了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加剧了非洲的贫困与落后 ④导致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2.

下表为16~17世纪西欧贵金属存量及粮食、工业品价格的变化情况,下列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年份

白银数量

(kg)

白银指数

黄金数量

(kg)

黄金指数

英国粮食

价格指数

英国工业

品价格指数

1544

9190000

100

815000

100

100

100

1600

21400000

232

1192000

146

244

187

1600

31270000

340

1580000

193

316

257

A.催生了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B.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D.阻碍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6世纪英国基督学者廷代尔在翻译《圣经》时,多次直接使用上帝的名字“Jehovah”,而非全部使用显示万能的尊称“Lord”;此外他还将原希腊语中的“agape”(基督之爱)和“caritasor”(仁慈之爱)直译成通俗化的“love”。廷代尔的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的宗教体系B.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C.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D.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14.

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自然神论的出现(  )

A.意在对抗启蒙运动B.否定宗教存在的必要C.推动宗教改革兴起D.深受近代科学的影响

15.

卢梭认为,个人的最大自由无疑是群体的最大不自由,而 在社会状态中,正义代替了本能,行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 。因此,个人必须服从公共意志,建立政治共同体, 遵守同样的条件 ,才能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卢梭的这一主张(  )

A.强调政治妥协是建立共和唯一手段B.蕴含了一定的理性主义色彩C.体现了 分权制衡 的社会治理思想D.表明公意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16.

俄国 农民改革 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交给农奴主的贡赋(即 赎金 )数目愈小,各地农民摆脱农奴主的影响和压迫的程度愈大,农民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农奴主的统治,他就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金钱势力的支配之下,处于商品生产的条件之下。由此可知,俄国 农民改革 (  )

A.消除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B.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C.稳定了俄国国内社会秩序D.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1500年左右,摧毁印度河流域文明的 雅利安 入侵者最初是游牧的牧民。这一阶段的雅利安人信奉吠陀教(一般认为,吠陀教是古婆罗门教的前身),这种信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方式。吠陀崇拜仪式以动物牺牲为中心环节,包括以家畜为牺牲;婆罗门僧侣讲述着口口相传的远古传奇,这些神话传说同时也佐证了如下信条:社会巨额剩余价值应当纳入武士统治阶层及婆罗门僧侣阶层的腰包,因为他们是 再生的 神明,生来就超越社会上其他阶层群体。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冶铁技术的缓慢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统治阶层以武力达成所需,并以宗教种姓制度为理论支撑,将雅利安普通平民归入低级的吠舍阶层(即耕种者),被征服的族群则是种姓制度中最底层的首陀罗。延续千年的种姓制度就此在印度扎根。

——摘编自克里斯·哈曼《世界人民的历史:从石器时代到新千年(1999)》

材料二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 蛮族 的入侵下灭亡。当时的 蛮族 日耳曼人较之罗马而言是一个落后民族。在蛮族入侵过程中,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而基督教教会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保持着教区为基本单位划分的组织系统,为日耳曼诸王国汲取罗马行政区划体制提供了蓝图。基督教的教阶制也为世俗封建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中世纪时期,西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质和机制,这就是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基督教渗透到西方社会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各个阶层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哲学是神学的奴仆,教育是宗教的工具,文学和艺术也是教义的衍生物。

——摘编自刘文华《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宗教发展的认识。(4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逐步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其继承者们通过圣战,将伊斯兰文明传播至欧亚非三洲,大量的非阿拉伯人成为穆斯林的一员。在《古兰经》的影响下,阿拉伯知识分子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被誉为 列圣的继承者 等。随着阿拉伯 撒马尔罕纸 的行销,以及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造纸业的发展,阿拉伯知识分子自8世纪中后期到10世纪前期,广泛地翻译了古代印度、波斯、希腊以及周边文明的书籍,掀起了 百年翻译运动 。8世纪中后期到9世纪前期,其翻译的书籍以波斯的天文学和医学为主;9世纪前期到9世纪中后期,大量古希腊哲学及东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被翻译。阿拉伯人在翻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书籍时,追求译笔精细,态度忠实;涉及神学类的书籍时,则会因为教义修改原文。至9世纪中后期,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落,突厥人当权,阿拉伯社会处于一种低靡的状态,翻译家们从事的工作许多是重译和校注前人译就的作品,百年翻译运动逐渐画上了句号。百年翻译运动在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发散它的光与热。

——摘编自杨俊皎《中世纪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亚当·斯密认为,发现美洲大陆和发现绕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是 人类历史所记载的两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事件 发现美洲大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提供大量的贵金属,而且在于它能够为欧洲商品提供新的、永葆兴旺的市场。 它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 把商业活动推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境地,没有美洲大陆,就完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它促使全世界的贸易突飞猛进。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的世纪,那么17世纪和18世纪则是贸易的世纪。对于英国来说,当时的贸易主要是三角贸易。威廉·伍德在1718年说过,奴隶贸易是 万流之源 。几年之后,波斯尔思威特把奴隶贸易描写成 一切事物的首要原则和基础,也是引起机器运转的主要发条

——摘编自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194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观点,并就所选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日耳曼习惯法传统已逐渐发展成为 法律至上 的传统观念。1215年《大宪章》的诞生表明数百年来英国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实现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大宪章》是王权的羁绊, 是国王和教会、贵族之间的协议、合同书,是一种契约 。英国贵族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诚美德的贵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保护自由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主张尊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规,反而倾向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进行渐进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多方政治主体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一种协商对话的机制。历经了1640年的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以及1688年内忧外患的局面,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摘编自普英《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

材料二
1688年英国的 光荣革命 大概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作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这两个文件,威廉都予以签署。由此,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豁免权、随意任免法官的权力被取消,司法独立制度确立起来,军权被置于议会手中,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财政来源被剥夺。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 光荣革命 中政治妥协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在17~18世纪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 控制者 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