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商丘市二十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0

一、单选题

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倾向于恢复 封建 井田 ,他指出: 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应)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  )

A.抨击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反思了专制集权体制的弊端C.意在弘扬儒家民本思想D.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

2.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 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 ,并提出对华实行 学术传教 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 夷夏观 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

据考古发现,在叙利亚东部的米塔尼的壁画中有埃及女神哈索的形象:在叙利亚一些铜碗的象牙柄以及碗上的装饰图案都有埃及的主题,特别是对埃及服装、带翅的圣虫和鹰头狮身像的仿制。在巴勒斯坦发现了从埃及进口的带有波状花纹和手柄的圆柱型容器。这可用于印证(  )

A.古代埃及与西亚国家存在商业文化交流B.古代埃及艺术品受宗教影响较大C.西亚文化具有汲取和创新相结合的特点D.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4.

下图所示为《十二铜表法》中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十二铜表法》(  )

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对购买牲畜供祭神之用而不付价金,或出租牲畜将租金供祭神之需而租用人不付租金的,则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的财产实施扣押

A.力图缓和阶级矛盾B.司法程序较为严密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D.体系建设趋于完备

5.

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6.

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7.

下表所示为1945年和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来源排名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A.联合国在救助难民中处主体地位B.两极格局瓦解后中东地区难民问题较为突出
C.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D.霸权主义始终是造成难民问题的最主要因素

8.

据1990年人口统计,新加坡在10岁以上的人口中,53.9%是佛教徒和道教徒,15.4%为穆斯林,12.6%是基督徒,3.6%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道教徒是华人,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印度教徒都是印度人。而基督徒中79%是华人,8%是印度人。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宗教矛盾突破民族界限B.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C.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D.成为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9.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的贸易情况,其中商人由黄门的 译长 率领,也有民间 应募者 加入。据考古发现,合浦郡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这些可佐证(  )

A.汉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存在B.中西方陶瓷业曾进行了技术交流C.汉朝与波斯存在官方往来D.海上丝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

10.

如图为1880~1996年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
202405312111126062

A.世界贸易的萎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B.欧美国家始终奉行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C.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D.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造成世界贸易停滞

11.

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D.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非洲年 。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

13.

有学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儒教的笃敬思想、节欲思想及修己治人精神等使其拥有了勤劳的工人、快速的资本积累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促使韩国在短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该学者意在说明儒家的优秀思想(  )

A.重新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B.帮助韩国渡过了经济危机C.有利于促进韩国的经济建设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4.

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 普九 ,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15.

1921年,胡先骕的《学衡》杂志、章士钊的《甲寅》周刊,先后对白话文进行攻击。中国共产党也与国民党合作,在文化上以《向导周报》、上海的《民国日报》等为阵地,共同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国共在舆论上的合作旨在(  )

A.进行文化上反封建斗争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批判封建教育弊端

16.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国的非遗工作应实行 活化 保护。在政策指引下,敦煌研究院主持了敦煌数字博物馆的创建、西悬洞窟的人行栈道及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工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技的运用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B.文化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C.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D.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位于亚欧大陆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拜占庭文明,曾在中世纪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拜占庭文明在君士坦丁时代已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形成。拜占庭帝国在行政统治机构与原则、传统法制观念及应用上完全延续罗马帝国的传统。文明地区相当近,甚至在帝国初期还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人类最初的辉煌文明所在之处,所以可以相当便利地接受古代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君士坦丁利用其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以达到其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扩大割据势力,以实现其最终完成罗马帝国统一,建立自身专制的目的。到后来,拜占庭文学、艺术逐渐渗透入基督教精神,该宗教哲学也逐渐替代以前起主导作用的世俗哲学,成为拜占庭的正统哲学。基督教教义等与古典文化的修辞学,哲学完美地结合,使基督教文化系统化、理性化,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摘编自杨龙《浅析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人才为其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足迹踏遍亚欧非三大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 图斯双圆 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学》,很多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 大跃进 ,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并说明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美之间开辟了新航线。当时欧亚两洲的商贸发达,但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在利润的驱使下,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 处女地 。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移,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遣返人口回国。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欧洲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减轻了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迁入地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

——摘编自王蓉蓉《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
在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在国家、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之由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移民寄回家的资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他们重返故土时还带回了新的技术、经验和人脉。在某些国家,很多经济领域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对移民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的汇款从1995年的102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约2320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汇往发展中国家的数额在全球汇款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57%(58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2%(1670亿美元)。根据教育部《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人。据国际移民组织2001年的保守估计,全世界1.5亿国际移民中,大约有4000万属于非法移民。

——摘编自杨恕《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说明相比于前者,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球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使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 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特点及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 中国热 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开大学杨巨平教授在《希腊化文化信息在中国的回响(至公元七世纪)》一文中,利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传入中国的犍陀罗艺术、钱币等文化载体,分析了希腊化文化与古代中国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东征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和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其中所发挥的先导和奠基作用。

——摘编自杨巨平《古代文明的碰撞、交流与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