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下1—7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2

一、单选题

1.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且洪水来势凶猛,故而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且洪水起势平缓,埃及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 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 的喜神。这表明,人类最初的文明(  )

A.均分布于大河流域B.实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D.受环境影响呈现不同特征

2.

公元前4世纪后,伴随亚历山大东征,在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出现了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特洛伊的故事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这一文化现象(  )

A.导致东方本土文化发展进程中断B.反映了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C.表明古代世界存在区域文明交流D.助推希腊海外殖民活动的兴起

3.

英王爱德华三世通过颁发《1327年特许状》,向伦敦让渡了多项权力;伦敦则为爱德华三世提供贷款,数额常达到王室所获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伦敦的富商与自治市官吏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了王室的财政官员。据此可知,此时英国(  )

A.城市兴起有助于强化国王权力B.政治统一促进封建经济繁荣C.专制王权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D.封君封臣制度已被破坏殆尽

4.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B.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C.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D.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5.

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则出现了由石块垒砌而成的大津巴布韦都城。这表明(  )

A.冶铁技术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B.中国与非洲存在官方往来C.非洲文明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D.非洲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

6.

15、16世纪之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刚刚结束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再征服运动,许多战士希望进一步向外征服,以表达宗教虔诚。而且,欧洲大家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继承家业无望,只能通过外出冒险,寻找机会。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深受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影响B.带有经济效益与宗教传播双重目的C.是欧洲人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D.源于伊比利亚半岛崇武好战的传统

7.

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并将它们用在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

A.美洲地区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B.物品交流丰富了人们社会生活C.印第安人宗教信仰发生了改变D.欧洲与美洲文化在碰撞中趋同

8.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木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要想得救,不靠教会,更不靠赎罪券;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这一主张(  )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B.促进了教会组织民主化C.破除了民众的宗教迷信D.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9.

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9名是土地贵族,15名是商人和专业人员。后者所代表的阶层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投资人,他们喜欢莎土比亚,谈论亚当·斯密,在实际权势方面与土地贵族不相上下。这反映了英国当时(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B.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出现C.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变革D.议会中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10.

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并且还首创了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如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德国出现的这一现象(  )

A.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B.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C.导致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D.主导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11.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欧洲部分工人运动斗争的情况。

时间

工人运动

第一国际的行动

1866

伦敦和爱丁堡制衣工人大罢工

劝说英国在外国的工人回国,或帮助他们找工作,

1867

巴黎3000多名铜器工人大罢工

号召英国工人给予经济援助。

1868

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

组织5000人的声援集会,发动募捐给予经济援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工人斗争(  )

A.走向国际合作B.取得了重大胜利C.斗争目标相同D.侧重于政治权利

12.

1471年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西非加纳沿海地区掠夺黄金,加纳因此被称为 黄金海岸 。19世纪,从美洲引入种植的可可逐渐成为加纳主要出口产品,加纳因此又被称为 可可之乡 。据此可知,近代西方的殖民活动(  )

A.使殖民地经济带有较强的依附性B.给非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旨在掠夺金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D.促进了美洲非洲间物种的交换

13.

关于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威尔逊的想法是 对国际社会进行改造,克服竞争性的民族国家体系带来的弊端,消除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权势政治,最终将民族国家的私利引向国际社会共同的利益 。威尔逊的这一主张(  )

A.旨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B.深受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C.确立了美国的霸权地位D.助推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14.

下表为1928—1937年间部分年份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

2.7

1.7

1932

14.8

61.5

1937

56.1

93.0

A.农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15.

一战爆发后,甘地曾向英国当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医疗队和印度士兵到前线服务,并认为战争结束后,印度应得到一个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国政府的高压政策让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识到 如果(印度)人民对此宽容而不抗争,我们将永远不会进步 。这反映了此时甘地(  )

A.放弃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B.萌发了民族独立的意识C.转变了民族独立的斗争策略D.开创了民族独立新形式

16.

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 人民 的字眼,多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 人民战争 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了变化D.适应了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此,希腊本土与整个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文化联系的整体。殖民还使希腊本土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导致大批新城邦的形成,扩大了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奴隶的外部来源。但另一方面,希腊殖民也伴随着侵略和暴力,殖民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当地土著居民的痛苦基础之上的。

——摘编自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罗马文明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从此,地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彼此分散逐步走向密切交往,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路径无外乎两条,一是由于社会内部自身的自然发展逐渐引起人们在观念上随之自然地发生 民主性 变化,然后通过一定的途径把这种新形成的民主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民主制度,即以民主观念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二是由于外来的而非本社会或政治体系本身自发生成的因素而促使政治体系首先发生转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置身此制度下的人们的观念逐渐 民主化 ,以使其最终适合并支撑改变后的民主政治体系,即以民主制度为起点的民主化模式。

——摘编自伍柳氏《民主化模式与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国家,就其代议制民主的确立过程进行论述。(要求:指明该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类型,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世纪初,领导拉美独立革命的大多数是留学海外,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年轻土生白人。他们深受资产阶级大革命潮流的影响和鼓舞。在他们看来,只要努力仿效西欧、北美,就能把自己的国家建成现代化国家。……但是,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西欧或它的近邻北美英属殖民地那样,在政治变革之后进入现代化的航道。……殖民地时期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大地主阶级同天主教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利用军队作为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的工具。

——摘编自林被甸《拉丁美洲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一战期间,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8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 孤岛 ,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欧美的和平运动已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1948年8月,由法国和波兰的文化工作者和科学家发起,国际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召开。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50年代初期,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组织下,全世界掀起了和平签名活动,签名人数最多达6亿多人。这些运动对于朝鲜战争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欧美和平运动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