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1 浏览数:200

一、单选题

1.

《明史·职官志二》载: 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 据此,对明朝大学士的职责解释准确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2.

1709年,康熙皇帝在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奏进晴雨册并请安折》中朱批: 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尓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尓即招祸矣。 材料反映奏折制度(  )
①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②使政务信息传递保密且直接
③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④便于六科稽查六部百司失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

林则徐认识到,值 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因此,林则徐(  )

A.受命前往广州查禁鸦片B.编成《海国图志》一百卷C.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D.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4.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清政府在①建省B.刘永福率黑旗军在②反抗日军占领C.冯子材率领清军在③取得镇南关大捷D.北洋舰队官兵在④处重创日本舰队

5.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许多国家的代表涌上来表示祝贺,57个国家的代表登台致欢迎词,原定上午结束的会,一直开到下午,历时约6个小时。此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  )
①从法律上和政治上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出现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③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④中国与各大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中世纪知识分子》中记载:1277年巴黎主教艾蒂安·唐皮耶列出两百多条被判定为 异端邪说 的观点—— 哲学家不应该接受未来复活这种说法,因为这种事不可能合理地得到验证 神学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 ,基督教 有其不可信和谬误之处 对科学是一种阻碍 ,人生 幸福存在于此世,而非彼世 等等。对此记载理解准确的是(  )

A.希腊化时代思想观念的交融B.文艺复兴前反神学思想的萌动C.科学革命后形成新思维方式D.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廷权威

7.

1884年,14个欧洲国家及美国召开了柏林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了协议。确定了 有效占领原则 ,会议还承认刚果盆地和尼日尔河地区的贸易和航行自由。关于该会议,解释正确的是(  )
①反映出列强抢夺殖民地冲突激烈 ②会议忽略了非洲国家主权
③刚果和尼日尔会议后获得了自由 ④会议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材料阅读

8.

中华。
材料一
中华 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 强胡陵暴,中华荡覆 中华覆败,沉没戎虏 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 中华人士 中华之士 。从当时对 中华 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 中华 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 中华 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 中华 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 湮没 荡覆 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 中华 一词对胡族这一 他者 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 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 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 中华 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 中华 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 中华 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 欲擅中华之称 ,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 中华郡 (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 中华 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 中华 一词,标志着 中华 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 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 。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 中华 自诩,最终使 中华 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 中华 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中华 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9.

建党纪念。(6分)
材料一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见下图),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正式将每年7月1日确定为党成立的纪念日。《指示》明确指出: 今年 七一 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中共中央还提出,宣传的要点是在党外 要深入的宣传中共二十年来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 在党内, 要使全党都明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在今天他已成为团结全国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他的政策,关系全国抗战的成败与全中国人民的命运。

——摘编自罗平汉《7月1日为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中共中央确立 七一 建党纪念日的背景和作用。(6分)
材料二
从1947年开始,发行 七一 邮票成为建党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部分年份发行纪念邮票的情况介绍。

1949

华北邮政总局、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和旅大邮电管理局分别发行了建党28周年邮票各1套。在1949年华北七一邮票中,背景除红色的党旗外,还有一把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炬,同时在左右下角有两只展翅飞翔的白鸽。在旅大七一邮票和东北七一邮票的背景中,都出现了冒着青烟正在开工的现代工厂。

1981

邮电部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枚。邮票主图是金色的党徽,党徽周围是象征太阳光谱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环,光环照耀着一条画着白色交通指示线的大道,表现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2021

发行纪念邮票120枚。

首先是开天辟地峥嵘岁月中流砥柱伟大胜利4枚邮票;

其次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制度奠基自力更生4枚邮票;

再次是改革春潮对外开放世纪腾飞科学发展4枚邮票;

最后是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强军兴军扬帆远航4枚邮票;

另外还有信仰伟业攻坚追梦4枚邮票。

——摘编自庞毅《图像证史: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邮票的三重叙事》

(2)任选两个时期的纪念邮票,概括其叙事主题,并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三、开放性试题

10.

工业革命。
材料一
无论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否被说成是 工业革命 ,最终都会被拿来进行讨论。这些变革不只是 工业上的 ,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 革命 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突然变化。事实上,突然变化并不是经济变革过程的特点。人际关系体系有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早在1760年前就有其自身源头,在1830年后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便存在着忽视连续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危险。但 工业革命 这个词语被一个个历史学家拿来使用,它已非常牢固地嵌入到共同话语之中,另辟蹊径去找个词语来取而代之,那会是件迂腐之事。

——[英]托马斯·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1830)》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事实上,其中一些变革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前,因此,工业革命既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也是经济变革的原因。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遗产。一场人口革命伴随着技术变革而来。还有一场城镇革命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前。为养活快速发展的城市,还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因为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进口增加突显了英国转型的另一个特征——交通运输革命支撑了贸易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而商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贸易信贷的规模。这些需要都通过金融革命得到了满足。

——[英]罗伯特·艾伦:《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比较两位学者对工业革命评论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理解。

11.

民族民主运动。

(1)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1822

(2)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885

(3)

(4)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1

(5)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

(6)

古巴掀起反美反独裁的民族民主革命1959

(7)

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民主改革1934

(8)

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国际上成为非洲年1960

(9)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共和国1947

(10)

埃及华夫脱党领导抗英斗争1921

(11)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1999

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并补充一条相关史实,拟定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出序号,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