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7

一、单选题

1.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 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认为察 圣王之事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的这一主张(  )

A.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B.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C.突破了宗法制下的用人制度D.蕴含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2.

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B.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C.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D.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3.

日耳曼人统治西欧后,古希腊、罗马文化遭到抛弃。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证实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同根共源B.极大的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C.说明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对欧洲文化存续产生深远影响

4.

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反映了(  )

A.希腊的城邦文化十分优越B.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C.罗马学习并发展希腊文化D.古希腊是法律的源头

5.

考古学家在约40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批刻有图形符号的印章,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约500多个文字符号。这说明(  )

A.印度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B.古印度是较早的文明起源地C.雅利安人已进入南亚次大陆D.古印度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

6.

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下图所示。这次大迁徙(  )

A.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B.统一了西亚、北非文明C.引发欧亚文明的碰撞与发展D.推动了希腊化时代到来

7.

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4000—5000土著居民,1830年岛上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土著居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  )

A.反映了土著人医疗水平落后B.源于欧洲人的野蛮殖民扩张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D.推动西欧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8.

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万人,2000年增至1.75亿人,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数量从4800万增至1.1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数量从5200万增至6500万。这反映了(  )

A.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C.环境问题引发国际移民D.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9.

在古代通过 丝绸之路 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大规模推广。这些现象(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形成了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D.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生活

10.

17—18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 中国风 。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股 中国风 的出现得益于(  )

A.西学东渐的风气渐盛B.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C.中国商品的文化价值D.殖民扩张的深远影响

11.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承继蒙古汗国本部,以大都为首都。蒙古在其统治的其他地区则先后形成了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内部民族庞杂,语言、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差异明显,但它们都尊元为宗主国。这一局面(  )

A.为中外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B.改变了欧亚内陆的文化格局C.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2.

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由此可知,独立后的巴西(  )

A.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B.社会转型之路艰难C.移植了欧洲的民主政治体制D.深受门罗主义影响

13.

下面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都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B.适应战后形势发展多元文化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D.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

14.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洲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至19世纪末期,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电影院都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变化(  )

A.说明欧洲社会矛盾趋向缓和B.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C.源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15.

据晚清《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载: 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 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  )

A.蕴含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B.丰富了国家的藏书功能C.引领了近代教育发展方向D.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16.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 和而不同 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摘编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到1125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显然是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中国还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柠檬、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 中国苹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外传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乐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人们终于发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背后隐藏的血腥和掠夺,这给热烈追求西方文明的中国人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影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度陷入沉思,正如李大钊所言,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1917年4月,李大钊就开始认识到:近世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近世国民的运动是解放的运动,这个解放不仅是民主主义对专制主义的解放,而且还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放……很明显,李大钊等人在学习西方的航程中已萌发出新的航向,寻找能为人类带来真正和平幸福的新文明。

——摘编自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对非洲不得不放松某些限制,允许以至鼓励非洲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扩大……在非洲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发生了违反帝国主义殖民者主观愿望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对非洲社会的影响。(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书是知识的载体,书院最早就是藏书之地。从唐朝开始,在文化复兴、儒学重建的历史背景下, 书院 由朝廷的藏书、校书机构,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私人读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机构,并在宋代迅速崛起,成为宋代士大夫推动复兴先秦儒学家文化精神的学术大本营与高等学府……宋代书院其实是千余年来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历史上曾有过的不同讲学内容和讲学形式,在这里均可以找到。

——摘编自朱汉民《传统书院何以助力文化复兴》

材料二
书院在明清时期走向科举的附庸,成为官办学校的补充。至清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旧书院大多停办,幸存的书院也大多残破不堪、纲纪混乱、学风不再。近代以来,……强敌环伺,国事渐急,有识之士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强本御侮的根本大计,从此教育救国的观念逐渐推广。与此同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9世纪60年代在兴办实业的风潮中,传统书院也开始增设西学,重拾经世致用的旧学风。

——摘编自张东亚《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