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年级五月模拟训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13

一、单选题

1.

晚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遗址中出现家马,主要被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马已经成为六畜之首。有学者对成书于这一时代的《尔雅·释畜》中 六畜 类汉字进行量化统计:共109个汉字,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18个,猪13个,羊11个,犬10个,鸡6个。马的不同颜色就有16个专名。这反映出当时(  )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战争样式出现根本变革C.驰道网络基本形成D.马在中原获得文化接纳

2.

表1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  )

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后汉书·南蛮传》

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为郡掾官职田恭人名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

《东观汉记》

越裳,南方远国也。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汉书·平帝纪》

表1

A.致力制度变革B.促进民族交流C.推动疆域扩展D.完成文字统一

3.

《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  )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彰显统治合法性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D.完善三省六部制

4.

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与以两税为主的传统农业税收并驾齐驱,有时还超过农业税收;金朝田赋岁入约100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入总约2000万贯。这反映了宋金(  )

A.经济联系密切B.财政结构趋同C.农耕经济衰退D.社会流动增强

5.

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 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 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 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6.

如表2,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主要分歧在于(  )

人物

观点

咸丰皇帝

实旗人绿营战斗力渐衰。剿粤匪太平军计,着各督抚分饬所属,各就地方情形妥筹办理团练,所有团练壮丁,限于各州县,不得远行征调。

曾国藩

安天下者,各户各州县自有堵逆之责。然粤匪蔓延数省,岂能让我湘勇画地为牢?跨地流动者,方弥旗人绿营之不足。

表2

A.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B.对待地方武装的态度C.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D.推进洋务新政的途径

7.

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材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国初年(  )

A.社会结构的变化B.官僚资本的膨胀C.军阀派系的纷争D.土地兼并的加剧

8.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指出尽快从一切解放区的产业工人和职员中选拔、培训和培养干部,以接管各大城市及大工商业,并对有关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逐步调整工作重心B.积极筹划工商业改造C.开始组织战略决战D.主动开辟第二条战线

9.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部分内容摘录,该法的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原则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二章   结婚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图1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顺应了土地改革的时代需求C.根除了封建婚姻观念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

10.

2021年,山东寿光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总产量450万吨,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它与40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集散中心。这主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C.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制度创新助推生产力进步

11.

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1963年,考古学家推断早期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从东欧大草原迁徙而来。21世纪后,分子人类学家分析了来自欧亚大陆的古人基因组,结果表明颜那亚人基因证据与考古推断的印欧语扩散路线一致。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  )

图2

A.人群迁移决定语言传播B.印欧人群具有共同祖先C.考古研究厘清历史真相D.语言与基因互证迁移史

12.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 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13.

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国收费的 高速路段 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  )

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B.推动了殖民扩张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D.强化了封建王权

14.

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 墙上的武器 。如图3所示,美国政府以“This man is your friend.He fights for freedom”的主题发行了系列海报,宣传海报“This is the enemy”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  )

图3

A.旨在巩固霸权B.注重舆论引导C.进行经济渗透D.谋划战后秩序

15.

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国家将殖民资产变成了国营事业,在银行、交通运输等领域增强了国有成分。同时,鼓励和保护私人资本,积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材料表明,战后非洲(  )

A.探索适合国情发展道路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C.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D.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二、材料阅读

16.

【古代经济伦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管仲

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
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 儒家功利主义 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 泰州学派 王艮创立 百姓日用之学 ,李贽提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的命题,黄宗羲提出 工商皆本 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 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 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

17.

【根据地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
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第6课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

   ——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

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8分)

18.

【罐头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795年,法国政府征集食品长期保存的方法。巴黎糕点商阿佩尔采用加热密封方法,在1805年发明可以长期贮存的玻璃瓶装食品。1810年,阿佩尔获得政府奖金,随后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罐头食品装瓶厂。
1810年,英国人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罐头很快成为英军标准口粮。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了大量罐头商品。与此同时,食品罐藏技术传入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先后建立了罐头工厂。
二战期间,各参战国军队在欧洲战区、北非沙漠、炎热的太平洋岛屿和白雪皑皑的北极地区作战,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时曾坦言: 当1941年苏联的 大粮仓 乌克兰被纳粹占领后,如果没有美国援助的罐头,我们当时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养活红军。
1961年4月12日,罐头随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到达太空。1969年,美国开发的袋装软罐头食品由于保质性能好、没有金属罐腐蚀与生锈等缺陷、无需开罐工具即可开启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阿波罗宇航计划。
如今,罐头也成为文化艺术和理念宣传的载体,许多罐头实物被各国博物馆收藏,不仅向世界人民传播食品罐头的历史文化,并且鼓励人们向罐头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革命进军。

——摘编自韩锦平《食品罐藏发展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罐头食品发明、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罐头食品的演变趋势,并说明罐头食品发展的影响。(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二战后的国际组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1世纪初已超过5.8万个,其中既有以政治和国际安全为中心的综合性国际组织,也有地区性的国际组织,还出现了各种专门业务性的国际合作机构。

——摘编自《国际组织年鉴》

根据材料,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组织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