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5月联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21

一、单选题

1.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学说,将儒家礼法思想加以改造。荀子从批判孟子 人性本善论 入手,以 人性本恶 为逻辑起点,系统阐发了 有治人,无治法 的人治观点,认为 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由此可见,荀子的观点(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基本实现B.为当政者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C.标志着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结束D.使儒学基层教化作用日益凸显

2.

唐朝建立后,承袭东汉以来的旧制,以尚书令、仆射(后改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为 八座 八座 不仅集体研究重大行政决策事务,还要制作 起请条 商量状 以及皇帝临时交办的其它决策事务。这表明,唐代 八座 (  )

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帝专制权力B.促使中央权力趋向分散C.成为制衡中书门下的重要力量D.是执掌朝廷政务的中枢

3.

两宋时期,统治者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外贸的管理,如在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对违法官吏及外国商人,根据情节分别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一些官员在对外贸易的实际活动中,逐步意识到要对奢侈品及消费品的进口加以限制,并且严禁金银硬通货的外流。据此可知,两宋时期(  )

A.朝廷重视维护对外贸易权益B.重农抑商观念趋于强化C.政府开始实施有限闭关政策D.对外贸易结构逐渐优化

4.

清代四川酉阳冉氏土司编纂的《冉氏忠孝谱》在卷首 家规 中规定: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致谨坟墓、慎选婚姻、教约子弟、慎重继嗣 。这些规定反映了(  )

A.儒家学说的官方化B.门阀士族的影响力C.理学观念的世俗化D.官学教育的广泛性

5.

19世纪60年代以后, 洋务 一词的外延拥有了更广泛的内容,它实际上是以一种 求师问学 的心理将西方的某些器物层面的东西,诸如工业、航运、铸币等,以及远离政治、道德的兵政、商法等方面的东西,延纳进自己的政治结构中。这可以用来佐证洋务运动(  )

A.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C.抵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D.有助于传播民主与科学理念

6.

下图为1908年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统计图(部分,单位:所)。据此推知,这种教育领域的现象主要缘于(  )
202405241954399645

A.朝廷选官制度的变革B.公务员等级制度的实行C.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D.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

7.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从战斗中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是 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 ,是 军事公式里巨大的未知数 。此外,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也承认, 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极其危险 。这些认识主要基于该时期(  )

A.革命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法宝B.中国共产党调动了民众革命积极性C.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发生了变化D.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

8.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指示,原属旧中国资源委员会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大部分为中国比较优秀的技术专家,必须妥为保护,尽量争取原职原薪任用 有一些技术较高、能力较好,但因与国民党负责人不和而位置和薪水明显降低的,则应适当提高其位置和薪水 。据此可知,这一指示(  )

A.创造了社会主义改造新模式B.顺应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C.巩固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D.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9.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下表为中世纪中期西欧一些庄园的会计账簿简况。据此推知,当时西欧(  )

序号

简况

收入慢慢地由实物转向货币

采用序时日记账,最后对每个单项进行结算汇总

有双重会计度量单位-货币和实物

采用繁琐的文字叙述记录信息

A.管家地位逐渐提高B.庄园内部关系复杂C.基层治理较为规范D.世俗教育取得成就

11.

下图为意大利画家马萨乔创作于1420年代的代表作《纳税银》。在《纳税银》中,马萨乔巧妙的利用光线下的衣皱和人物脚下的影子表现人物的体量感,并通过处理近远景的虚实、色调冷暖来塑造空间关系。该画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转型B.科学革命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影响D.人文主义的弘扬

12.

18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商品法》,勒令德国所有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打上 德国制造 的印记,使消费者避免在市场上买到德国次货。但到了19世纪末, 德国制造 却成了制作精巧和质地优良的标志,这让拥有众多商品倾销市场的英国黯然失色。据此可知, 德国制造 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削弱了英国实力B.德国充分运用了科技进步成果C.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发生了转移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在不断增多

13.

有学者指出: 在这世界里,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不断变化的镜头攻击。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多重改造作用B.科技创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C.交通拥堵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D.人口密度增大改变了城市结构

14.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实施了对全体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措施,提倡在工业企业实施 计算和监督 ,倡导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等。为了保障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他还主张强化国家政权的力量和强化劳动纪律。据此推断,列宁的这些措施和主张(  )

A.旨在使苏俄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萌芽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温和性D.意在保留私有制度的优点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国对抗中, 厨房 一度被赋予了新寓意,充当了 联结国家、市场与家庭技术政治的节点 。在众多博览会上,它被美国政府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国政治家眼中, 厨房 并不仅是一种国家形象隐喻,还扮演着 核军备竞赛的外交代理品 的角色。这些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争夺焦点是中间地带B.霸权主义已不得人心C.新兴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D.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大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非合作的 零和关系 ,而是互惠互利的合作竞争关系,结果是 多赢 而不再是 零和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提升了第三世界国际地位B.缩小了穷国与富国经济差距C.改变了世界贸易发展方式D.缓和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商人便有了行商和坐贾的区分。坐贾在固定场所销售商品,为向人们传递商品和服务信息,招幌广告应运而生。悬物广告作为招幌广告的一种,流行于汉代以后,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与经营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招牌广告作用。招牌广告是从悬帜广告发展而来的,自宋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招牌广告又有所发展,招牌的式样、色彩更为丰富多彩,制做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有纸、布、铜等。

——摘编自杨梅《论中国古代的招幌广告》

材料二
明清时期,会馆建筑、会馆活动及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广告功能。通过会馆呈现的广告功能或在于树立自我的道德形象,或在于显示自己对传统规范的遵守。由于会馆建立于客地,有的还是众多客商云集的区域,因而其所展示的往往是自我的真实实力,亦便于受众在心目中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些广告所发挥的功能往往兼具了公关宣传、教化和装饰的多重功能。

——摘编自王日根、曹斐《明清商人会馆的广告功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印刷技术不断改进,广告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报刊广告成为近代最具特色的广告形式。广播电台广告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向更多的消费者传播商业信息。霓虹灯使广告更加引人注目。此外,随着建筑、油漆、喷绘等技术的创新,橱窗、路牌、车体等都成为广告的新媒介,广告的发展借助于这些多样的新媒介而出现兴盛之势。

——摘编自孙会《近代中国广告转型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告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 招幌广告 会馆广告 广告转型 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1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家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

——摘编自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此外,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有了进一步发展。……经过近百年建设,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区域平等化,还突破了读者的性别和年龄等界限,更有了对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简要评价。(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