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九年级模拟历史试题(三)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专项训练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50 浏览数:94

一、选择题

1.

“……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据此可知,北京人 (  )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 ③会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

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②④

2.

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 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

3.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


A
.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
.司母戊鼎


C
.人面鱼纹彩陶盆


D
.铁制农具

4.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 有助于印证和推测 上限 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B.半坡遗址发掘C.青铜工艺成就D.铁制农具出现

5.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会农业种植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6.

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7.

黄帝时代,先民学会了打井和养蚕缫丝,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并开始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据此可知,黄帝时代(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早期文明国家形成C.聚族而居格局打破D.华夏文明得以奠基

8.

《史记》记载: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 材料反应的史实标志着(  )

A.世袭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华夏族的形成D.中国王朝的产生

9.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0.

陕西出土的大盂铜鼎铭文记载,周康王一次赏赐盂壹仟柒佰零玖个奴隶。据此铭文判断,盂受赏赐时的身份是(  )

A.周康王的嫡长子B.大地主C.自由平民D.大贵族

11.

下图是山东省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的报头。请你判断它的命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2.

《三字经》中有云: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 五霸 问鼎中原 的霸主和 七雄 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越王勾践楚国B.晋文公齐国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国

13.

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 冰箱 。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4.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

15.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在强化中B.铁器牛耕的推广C.民族交融的推动D.兼并战争的加剧

16.

绱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绡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B.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致战国时期,诸侯国们都在不停的进行着改革。材料表现的是(  )

A.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B.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C.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D.铁器牛耕的全面推广

18.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

A.赏罚分明的理念B.无为而治的观念C.为政以德的思想D.变革进取的精神

19.

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 万物负阴而抱阳 ,他提出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道的思想B.无为思想C.辩证法思想D.以柔克刚思想

20.

孔子17岁之后进入仕途,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公元前496年,他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在他69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专行教道直到老死。下列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的是(  )

A.孔子的儒学符合社会需要B.当时仍是贵族垄断教育C.新兴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D.诸侯争霸的战乱大环境

21.

孔子晚年所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古代经典,在汉代被尊奉为 五经 ,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不在上述 五经 之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汉代儒学完全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对 五经 的继承D.五经 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发展

22.

当前,达州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大家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 光盘行动 。这行动体现了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该思想家还提出(  )

A.倡导节俭B.以法治国C.兼爱 非攻 D.民贵君轻

23.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 无为而治 ,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 民贵君轻 。以上史实说明(  )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2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公元前221年是(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早期C.公元前2世纪晚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25.

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据图中判断秦最终完成这一大业是在(  )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20年七年级(上)期末试卷

A.公元前3世纪前期B.公元前3世纪后期C.公元前2世纪前期D.公元前2世纪后期

26.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27.

秦始皇下令全国 车同轨 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

28.

秦朝重视法治,在现今出土的 岳麓秦简 云梦秦简 里耶秦简 中可以看到律名相当、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据此可知(  )

A.秦朝已经实现了音律统一B.不同地区的秦简可以互证C.秦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D.秦朝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

29.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B.公元前二世纪末C.公元前三世纪初D.公元前三世纪末

30.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31.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2.

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33.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B.实现了贸易互惠C.加速了民族交融D.改变了经济结构

34.

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C.张骞通西域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35.

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
①《荷马史诗》 ②迦太基城遗址 ③《史记》 ④《威海市志》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37.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

A.秦朝、汉朝B.汉朝、西晋C.秦朝、西晋D.西晋、北魏

38.

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 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 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 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 番舶 引入;冠以 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封闭保守B.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兼容并包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39.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B.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D.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40.

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

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41.

商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 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B.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3.

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西 犁耕图 ,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
第14题图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44.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继承了印度佛像的风格;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45.

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 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

A.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B.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C.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46.

如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百姓赋税沉重C.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D.国家体制优势

47.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48.

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49.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50.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 ,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含的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朝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