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15+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86

一、单选题

1.

经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良渚古城其内有以莫角山土台为核心的巨型建筑基址,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村邑和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这一考古发现体现出良渚古城(  )

A.早期国家形态成熟B.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

2.

成王封伯禽(周公长子)于鲁,周公诫之曰: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这主要体现了(  )

A.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B.谦逊礼贤的用人思想C.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D.克己复礼的思想主张

3.

隋朝开皇年间将最初作为救灾公共积累的民间社仓仓粮赋税化;唐代前期,政府在国家税法体系中以救灾专项贮备为名增设 地税 这一专门税种。隋唐时期从 社仓 地税 的税种创新(  )

A.旨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B.建立了完整的救灾体系C.利于提升国家救灾能力D.意在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4.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 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 这反映出(  )

A.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B.战争造成区域文化混乱C.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D.中西之间往来更加频繁

5.

中华民族所推崇的 协和万邦 亲仁善邻 四海之内皆兄弟 和而不同 等睦邻友好的和平思想,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先哲提出的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主张,构成了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以上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文化B.中国参与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C.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中华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

6.

19世纪后,大量中国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该现象(  )

A.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B.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发展C.适应了美洲文明多元化需求D.有利于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7.

1907年,敦煌文物被西方殖民者大量掳走,一度造成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的局面。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49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逐渐形成了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的局面。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稳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B.逐渐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C.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D.世界文物保护者共同努力

8.

古代中国女装属于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而西方的女装侧重曲线裁剪的窄衣文化。两种女装的不同主要源于各自的哲学和美学观念,如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广告的画报,该画报反映了(  )

A.民国时期国民思想解放B.改良旗袍成为流行趋势C.广告成为主要传媒手段D.资产阶级文化传入中国

9.

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82—2000年人口迁移总量与流向比较(单位:万人)

年份

迁移总量

迁入城市

迁入城镇

19821985

3044.0

546.0

428.0

19851991

3384.0

629.0

637.0

19901995

3323.0

1027.0

311.0

19952000

14439.1

4543.4

1429.4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10.

工商立国不仅使人的实践潜能和认识潜能得到发挥,造成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皆不易满足的心理和不断向外展拓的意向、这种意识使人们能够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实现人本身的向往和追求。 符合以上材料中思想特征的是(  )

A.古印度文化B.古代希腊文化C.古埃及文化D.古代西亚文化

11.

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 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 这一措施(  )

A.有利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交流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乐业C.有效加强了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D.推动罗马帝国走向全盛

12.

在19世纪茶叶成为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普通英国人早晨起床饮茶一次,称为 床茶 ;上午饮一次,称为 晨茶 ;午后饮一次,称为 午后茶 ;晚餐后再饮一次,称为 晚茶 。英国饮茶习俗普及主要缘于(  )

A.中国生活方式西传B.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C.民主政体不断完善D.世界贸易进一步扩大

13.

马克思在评价近代某一战争时说, 之所以想尽办法要清除封建主义,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开辟一块新的适合它快速发展的土壤,只有恰当的环境它才能够不断发展。 这一近代战争(  )

A.使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B.标志着独立主权国家正式形成C.强化了个人对君主的忠诚D.确立了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4.

美国移民当局调查发现,在1908—1909年,移民在21个工业部门组成了将近59%的劳动力,其中2/3的雇佣者是南欧和东欧人;1910年,将近1/2的工人在矿业、机械和制造业工作。这表明美国移民(  )

A.成为劳动力主体力量B.多集中在工业领域C.助力美国工业化进程D.主要来源地是欧洲

15.

(非洲加纳)政治家恩克鲁玛曾写道, 参加过1939年爆发的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回到了黄金海岸,在他们有机会拿自己的命运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命运加以比较后,他们就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妙,任何路线,只要能改善他们的处境,他们就准备采取。 由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  )

A.瓦解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B.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C.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D.使民族自决成为斗争武器

二、材料阅读

16.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6分)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 大一统 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这一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汉时期是 大一统 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的理解。(8分)

17.

丝绸之路,简称 丝路 ,广义上讲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2分)
(1)为了研究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和繁荣辉煌,某研究小组找到了一张《丝绸之路示意图》和以下出土的文物,请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内容:(4分)
①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 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②研究 陆上丝绸之路 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③研究 西南丝绸之路 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④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 上的文化交流可以用____。(填写文物的序号)
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丝绸之路开辟和畅通的原因,搜集了以下资料

公元前4世纪

①亚历山大:如果我们想守住亚洲……就必须对这些人表现足够的仁慈,他们的忠诚才能使我们的帝国长久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公元前2世纪

张骞使月氏……斯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史记》

公元1世纪

③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从我们帝国取走1亿赛斯透司古罗马货币,这就是我国男子和妇女为奢侈品付出的代价。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公元7世纪

④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公元7世纪

隋炀帝至燕支山……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资治通鉴》

公元7世纪

⑥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欲穷香象之文。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公元8世纪

⑦蹈礼乐,袭衣冠……强学不倦,问道未终。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铭

公元13世纪

⑧南宋政府每年总收入不过四千万贯,市帕收入竟占1/20

——王应麟《玉海》

公元13世纪

⑨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2)利用以上资料,对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进行解释。(8分)

18.

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反对旧礼教旧社会的战斗中,有着他这一位旗手;在当前反法西斯的战斗中,他仍然是那样挺身站在前面,发出对野蛮侵略者的诅咒。

——1940年11月周恩来《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

书籍

原作者

出版时间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德国

初版于1922410日上海泰东图书局

《鲁拜集》

欧玛尔·海亚姆波斯

初版于192411日上海泰东图书局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河上肇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初版于19255月商务印书馆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德国

初版于19311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

《生命之科学》

威尔斯英国

初版于1934年商务印书局

《美术考古一世纪》

德亚多尔夫·米海里司德国

初版于1948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

——摘自《郭沫若译作选》

材料二
五四 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东西方文化就如同两条彩带缠绕在中华民族精神转型和发展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先贤们主动吸纳西方先进的价值理念,构建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而翻译西方经典名著,宣扬域外先进精神理念,以此教化国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转型,则是其中主要的途径之一。深谙其道的郭沫若也同样延续着相同的文化路径,将翻译活动作为自我文化建构的出发点。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译作再版梳考》

(1)材料一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帮助。(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翻译活动。(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钱乘旦先生在《新世界史纲要》中以马克思的 世界历史 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探索符合历史事实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以下为该书第四章章节目录及内容概览。

章节

内容概览

第四章

近代早期的世界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

第二节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多元格局的长期维持

第四节西方的崛起

第五节科学文化的发展

近代早期的世界,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也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的新航路开辟。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是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渡;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是各文明圈之间突破了相对闭塞、隔绝的状态,从分散走向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急剧扩大,人们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加,历史逐渐向世界历史迈进。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即重商主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摆脱封建束缚,开始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仍在自身传统轨道上运行,展现着各自文明的特点与辉煌,多元文明的格局依然明显。东方几大文明圈的优势依旧存在,西欧则开始了它的追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欧出现的早期民族国家开启了西方几百年的扩张活动,渐次构筑起世界殖民体系。随着殖民体系的逐步构建,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第四章体例,撰写 第五章:近代晚期的世界 章节目录和内容概览。(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