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北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06

一、单选题

1.

历史上西周和西汉都曾经实行过分封,西周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区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西汉初年,则是先分封异姓王而后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见,两者的分封都(  )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封建统治C.加强了君主专制D.强化了血缘关系

2.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彰显了分权与制衡B.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C.强化了中央的权威D.遏制了地方势力集团

3.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后世认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南宋以及金代的大多数文人书法家,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以苏、米等人为代表的书写风格。他们的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自由潇洒,颇多趣味而又不失风雅的时代特点。这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崇文政策的推动C.君主专制的强化D.宋明理学的引领

4.

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

世祖顺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

A.农业生产力得到根本提高B.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上升C.人口迁移和流动不断下降D.生存资源分配压力增大

5.

下表是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不同看法,由此可见(  )

内容及性质

出处

……从建都天京到失败始终普遍承认和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和支持地主收租,因此,太平天国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封建政权。

孙祚民《判断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标准—五论关于农民政权问题》(1981

……在激烈的搏斗中,农民建立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革命实践,说明其政权是一个与清王朝封建政权对峙十多年的农民革命政权

孙克复《太平天国政权性质问题商榷》(1981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和封建政权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因为这个政权在某一阶段更多是代表农民的利益,就称之为农民政权,它只区分于地主政权。

苏双碧《太平天国史综论》(1993)

A.历史认识必然具有时代性B.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更接近本来面目C.史料的丰富影响历史认知D.历史研究视角会对历史结论产生影响

6.

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 传染病 称为新事物,后逐渐引起国人重视,以致有人发出 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 之呼声。1910年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 传染病 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医理论体系有效结合B.医学救国成为共识C.中医传统理论的自我革新D.西医更加科学合理

7.

20世纪20年代,在第三国际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但屡遭失败。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大声疾呼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据此可知(  )

A.国民大革命教训深刻B.左倾 错误得到了纠正C.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D.革命新道路被普遍接受

8.

三大改造后,北京流行一句话 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没过去好吃了,王麻子剪刀没过去快了。 不久后,陈云发表报告: 应当在国家市场指导下允许自由市场存在,没有自由市场,市场就会变死。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允许少量非公有经济存在。 由此可见,该报告反映了(  )

A.对一五计划作出全面总结B.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冲击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D.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反思

9.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1984年到1988年,企业数量从165万个激增到1888万个。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8年,从业人员增加到9545万人,比1984年增加了5697万人,这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C.城乡收入差距呈现缩小趋势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

10.

据图1可知,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  )

图1

A.体现了早期文明统一与多样化发展B.反映了世界各地区的文化频繁交流C.说明文字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前提D.彰显海洋文明更有利于文字的延续

11.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13世纪以后,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货币增加,甚至取代了部分或全部劳役地租。这表明当时庄园经济(  )

A.孕育了社会转型因素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D.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12.

下表为1870—1900年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由此推知,该铁路网的形成(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建立B.缘于工业革命的扩展C.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D.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13.

下表是英日两国在全球棉业市场所占比例的变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英国丧失创新能力B.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激化C.日本宪政较为完善D.新兴国家对新技术运用更积极

14.

二战时期,美国重视对女性的动员工作,不仅提出 家庭前线英雄 的概念,还在电影海报中宣传健康,强壮的女工人,呼吁女性独立,以构建新女性形象。这一现象(  )

A.契合了当时形势的需要B.促成男女地位平等C.引发了女权运动的出现D.旨在动员女性参战

15.

图2是冷战时期的一副苏联漫画,火箭上的文字为 北约 。下列对该漫画主题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图2

A.两极格局下紧张动荡的国际关系B.西欧地区成为美苏对峙的最前沿C.美国军事对世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D.美国意欲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16.

学者姜少敏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反全球化力量由民间变为政府牵头,英国脱欧、美国推出TT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意大利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等,都说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成为反对全球化的推动力量。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更加有利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丧失优势C.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面临严重挑战D.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构建所谓 新月形包围圈 (从日本、韩国,经过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直到印度),为配合这一战略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开展农业援助,即 绿色革命 。输出水稻、小麦等高产新品种、农业机械、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 绿色革命 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局限性,主要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90年代初又发现农作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造成当地人民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衰弱,从而国家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对其进行农业援助……至70年代末,中国政府主要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村水利工程、农业技术推广站等。80年代以来援外工作不断改革,在很多援非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学者前往非洲,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如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远高于当地一般产量,场区农户年纯收入高达2600美元……同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实施援助项目,引导援助资金投向当地有资源、有市场的开发性和生产性项目。2000年至今,伴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新阶段,逐渐形成了援助、投资和贸易三大关键领域,更加体现出互利合作的原则。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 绿色革命 的背景条件。(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特点与意义。(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美对外农业援助的重要区别。(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经历了百年的坎坷旅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崛起了一批近代化新型城镇,百年后的城市化程度与19世纪40年代中国刚刚迈入近代门槛相比,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格局:1843年区域总人口比1893年还要多……1893年的城市人中要比1843年大约多300万,相反总人口增长稍小,于是半个世纪中出现了有意义的城市化发展……其一,两头大、中间小的 两极发展 格局;其二,由东到西、由南到北的 梯度发展 模式以及区域分布的非平衡性。 1843年和1893年三个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扬子江下游区、岭南区和东南沿海区,按此顺序两个年代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区域分别是华北、扬子江上游区和云贵区 。其三,城市增长取决于经济因素,经济性工商城市崛起,传统政治军事性城市或衰落,或开始功能结构性转换。新的城市大致包括通商口岸、铁路枢纽城市、工矿专业性城市等几大类型。在区域经济圈中,传统政治都会的中心地位被新起经济中心城市所替代。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略论》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像英格兰西北部就形成了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这一大片棉纺织业城市。1801年,全英只有伦敦人口逾百万,是第二大城市利物浦的11倍之多,到1861年,则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大关,1911年更增至42个,此时的伦敦又是利物浦的6.5倍,据估计,在1801—1851年间,英国纺织业城市人口增长率居第一,为229%,其他如港口城市为214%,制造业城市为186%,城市发展的规模非常之惊人。而个别城市的发展速度更为令人吃惊,从1811—1861年,利物浦和普雷斯顿增长5倍,布莱顿增7倍,毛纺织业中心布莱德福德8倍。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对封建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者刘建军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指出, 一个政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主要是看拥有权力的人是局限于某一集团、某一阶级,还是来自不同的集团和阶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