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定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66

一、单选题

1.

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有两支,即西周金文常提到的 西六师 成周八师 。西六师驻扎在都城镐京,宿卫宗周;成周八师也称 殷八师 ,驻扎在成周洛邑,以震慑被强行迁移到洛邑一带的殷遗民。这种部署(  )

A.是为了实现对地方辖区的直接统管B.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说明王室从军事上加强对诸侯管控D.与周初的形势和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2.

表1所示事件表明,13世纪前中期的英国(  )

表1

时间

事件

1225

贵族大会议通过了亨利三世向全体臣民征收1/15动产税的征税诉求,作为政治交换,国王必须同意政府重新颁布《大宪章》等

13世纪50年代

亨利三世以教皇的名义远征西西里,向大会议提出征收动产税的诉求,被贵族们以不符合王国的共同利益为由拒绝

A.贵族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成文法维护了贵族的权利C.王权受到了贵族的制约D.国王与议会矛盾越演越烈

3.

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称: 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之乎? 据此可知,范仲淹(  )

A.承认科举制度取得显著成效B.要求宋代科举回归传统做法C.强调儒家思想应当趋时更新D.指出宋代科考形式存在弊端

4.

1907年清末官制改革的方案出台后,各省督抚意见纷纭,请求缓行改革者居多,且多以财力不足等借口推脱。这反映出当时(  )

A.改革引发骚乱B.集权体制松动C.改革几经曲折D.基层机构瘫痪

5.

17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德意志的封建诸侯,还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国王,令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在于 因信称义 还是 善功称义 ,而在于如何能够把基督教变成由他们控制的本土教会。这反映出(  )

A.宗教改革发生了异变B.诸侯与国王反对基督教C.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D.各国领土纠纷逐渐增多

6.

维也纳体系对欧洲领土作出了安排:首先筑起防止法国崛起的一道安全堤坝;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使得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同时也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由此可见,该体系(  )

A.侧重协调英法矛盾B.维护欧洲封建制度C.践踏弱小民族利益D.力求保持欧洲均势

7.

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共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中共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8.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后,定期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等。这些报告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指标并对世界经济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参考。这说明该组织(  )

A.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迁B.顺应了经济多极化趋势C.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D.实现成员国的同步发展

9.

唐朝规定县以下的地方实行四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保,设一保长,五保为里,设一里正,五里一乡,设一耆老。邻保是当时监督和辅助政令执行的基层单位,负责统筹户籍管理、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治安管理等事项。这表明唐朝(  )

A.地方自治能力不断增强B.充分发挥了世家大族的力量C.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D.依托血缘纽带加强中央统治

10.

图1为英国政治漫画家布鲁克斯于1982年所作的漫画。图中的画家代表英国政府,实际的社会事业开支是骨瘦如柴的,画家却描绘成一个肥胖的女人。此漫画意在(  )

图1

A.揭露社会福利政策的欺骗性B.讽刺英国政党政治的虚伪性C.肯定福利国家制度的社会价值D.揭示英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11.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率领着仅有168人的小分队,手持枪炮和铁剑俘虏印加皇帝,并在次年率领军队征服了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灭亡了印加帝国。继用于战争的欧洲军马之后,来自旧大陆的驴、牛、猪、咖啡等动植物也相继登陆美洲。从材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美洲社会物质生活日渐丰富B.殖民者大肆掠夺美洲的物种C.美洲开始融入现代文明世界D.美洲主导当时世界物种交流

12.

《申报》曾刊登1882年6月9日的股票价格信息,招商局原价100两的股票,市场价已涨至247.5两;开平煤矿原价100两的股票市价已涨为240两;电报局股票较面额增长1倍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大量减少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势头较好C.国人普遍看好洋务企业发展D.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13.

张骞回到中原后,汉武帝展现出 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的强烈愿望,于是下令招募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据此可知(  )

A.国家战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B.西汉朝廷垄断了东西中转贸易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东西方交往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14.

图2是2011—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及增长率统计图。这可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城市化带动农民发家致富B.城乡发展实现了一体化C.农民创收方式趋于多元化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速

15.

明清时期的徽州 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朱熹)家礼,彬彬合度 。据此可知,这类村落的特点是(  )

A.行政管理严密B.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疏离C.公共集会较多D.治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

16.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以作坊式手工业为主的分散的小商品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才逐渐成为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聚落形式。材料最能说明(  )

A.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到来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城市布局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商鞅把 田里不 ”的旧制改为 为田开阡陌封疆 的新制,具体做法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进而达到 赋税平 。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打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的利益,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秦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材料中 田里不鬻 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其性质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 新制 的有利条件。(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 新制 的意义。(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尖锐起来,全国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全国各方面纷纷发出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改革内政,实行民主政治。而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各派纷争不休,继续对内消灭异己,压迫群众;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高举 抗日救国 的旗帜,宣布 对日战争 ,提出了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的战略任务,开展群众性的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共产党的举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各个阶层把救亡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各根据地在革命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的施政纲领、土地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参照共产国际的建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于1931年11月制定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摘编自张兆平、吕治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参加1954年宪法讨论的人数有1.5亿人次,这次宪法讨论历时3个月,征求了100多万条意见。直到今天,这组数据听来依然让人震撼。1954年宪法的制宪理念、制宪内容与制宪过程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反映了民主的基本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宪法第二条的上述规定,在根本法意义上确认了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明确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人民实现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具体保障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制度等。

——摘编自席锋宇《聚焦首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至今仍闪烁耀眼光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诞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相似意义。(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汉景帝等多次发布 劝课农桑 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 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农具种类趋于完备。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从而使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这可归于多种原因。首先是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与此同时,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遭遇阻碍,一时难以作出有力竞争。……这样一来美国的霸主地位才得以确立。

——摘编自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围绕 科技优势与国际竞争 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