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四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90

一、单选题

1.

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 某守 某大守 的,如 九江守印 即墨大守 (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 (  )

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

2.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3.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B.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4.

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写道: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顾炎武旨在(  )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B.宣传维护传统儒学C.倡导务实求真思想D.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5.

表1为1871—1911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比重统计表。其中甲是(  )

表1

年份

进口国

18711873

0.5

34.7

-

0.2

18811883

3.7

23.8

-

0.2

18911893

4.5

20.4

-

0.6

19011903

8.5

15.9

-

0.8

19091911

7.1

16.5

4.2

3.5

A.美国B.英国C.德国D.俄国

6.

表2是某学者对上海《申报》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纺织类广告数量的统计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表2

类别 年份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中资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

外资

4

7

9

12

18

18

6

10

22

A.上海已成为纺织业的中心B.民族资本已超过外国资本C.传统纺织业在新机遇下重新焕发生机D.纺织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外形势变化

7.

图2为漫画家张乐平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创作的系列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不如洋娃娃》。该漫画(  )

图2

A.讽刺抗战背景下恶性通货膨胀B.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C.揭露内战时期的人口贩卖问题D.批判洋货涌入冲击了民族工业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中国人以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身份,或者作为剧团、体育代表团、贸易促进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成员出访外国。通过非正式渠道,中国与70多个国家的政府建立联系。这些举动(  )

A.推动了世界革命进程B.彰显了外交的灵活性C.标志外交战略的转变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9.

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达到57.6万人。这反映出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C.进人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D.法制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10.

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西北一个叫盖塞尔的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属于埃及的雕像;著名的《辛努海特的故事》讲述的是埃及同叙利亚之间活跃的商业联系;克里特岛上同样也发现了具有埃及风格的石瓶制品。这说明当时(  )

A.古埃及军事扩张影响广泛B.古埃及与周边地区交往较为活跃C.对外战争传播了古埃及文明D.古埃及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创新

11.

1404年,意大利某学者在其著作《论贵族性格与青年人的文科学习》中将教学活动中的历史学、伦理学、诗学等定义为 文科 ,称它们是 对一个自由人有价值的学科 ,并将其解释为比制造物品的 技艺 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出当时(  )

A.贵族阶层垄断了受教育权B.教育摆脱了天主教会束缚C.新兴思潮影响了人才培养D.文艺复兴推动近代科技发展

12.

19世纪以来,印度本土精英试图从殖民者手中夺回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解释权,提拉克、甘地等人还提出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使命。这些做法(  )

A.揭开了印度抗英斗争的序幕B.打击了本国的封建顽固势力C.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D.消除了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

13.

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

A.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C.体现了一战后大国利益的博弈D.反映了西方大国的均势外交理念

14.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15.

从1952年起,美国政府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在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美国此举意在(  )

A.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B.转移冷战对抗的中心C.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D.应对政治多极化挑战

二、材料阅读

16.

(13分)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3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年表

次数

时间

概况

第一次

公元前602

暴雨冲毁堤坝,河水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

公元11

新莽时期政局不稳,河决后王莽为防止河水北流冲灌家乡,刻意放任,造成河水肆意泛滥,从滨县、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

公元1048

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在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

第四次

公元1128

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河堤,黄河自此分北流、南流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

公元1494

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使黄河全河入淮

第六次

公元1855

河堤年久淤积增高,河床渐成地上悬河,遇洪水频发,防御不慎,即成决口,河水自利津入渤海

——据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改编

材料二
我国人民为防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史称 王景治河,千年无恙 。唐宋时期疏于治理,致使黄河在整个淮河流域频繁摆动。元代,贾鲁创造性地采用 疏、浚、堵 并举的方法在黄河主汛期开工治河,有效化解了黄河水灾、漕运安全、盐场安全等三大问题。明代,经刘大夏、潘季驯治理后黄河灾害大为减少。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通过疏浚河道、坚筑河堤等举措,使黄河全部归入正流,南北运河畅通无阻。

——摘编自董永立、杨明《历代黄河及郑州段的治理概说》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7分)
(2)探讨黄河治理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中的历史

(1939年3月,塞克写下一组以生产与抗战为主题的诗,旋即被冼星海谱成《生产大合唱》的组曲之一《二月里来》。)
结合所学知识,以“《二月里来》赏析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53、1978、2008年我国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

■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图3

——摘编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一《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

对图3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解读。(14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5、16世纪英国的儿童读物大多为礼节手册和训诫书,旨在用基督教教义教导孩子。18世纪后期,英国涌现了一批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家,他们往往将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以期将儿童培养成符合成人理想的人,因而作品往往是寓含道德训诫的故事,说教性强。19世纪,在道德训诫故事的基础上,丰富多彩、极具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表4 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品

类别

主要作品

塑造的儿童形象

童话类

《金河王》《公主与妖魔》《北风的背后》《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勤劳、勇敢、善良、诚实

苦难类

《水孩子》《流浪儿》《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

贫困、孤苦无依

探险类

《捕鲸者彼得》《远在南美的大草原》《金银岛》

勇于冒险、追求财富

知识、科幻类

《蜡烛的故事》《时间旅行机》《摩若博士岛》《星际战争》

热衷科学、追求真理

幻想类

《爱丽丝漫游奇境》《荒诞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

富于想象、滑稽怪诞

——摘编自钟雅璇《论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

概括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