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06

一、单选题

1.

火烧墓坑的葬俗(如下图)普遍出现在江西境内樊城堆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的墓葬中。与此时代相近的湖南湘乡岱子坪遗址以及广东石峡遗址的墓葬中也有类似迹象发现。这表明(  )

A.仰韶文化影响扩大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封建丧葬制度萌芽D.各文明之间都有直接的联系

2.

汉武帝时期,一切文书、奏章、政令都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尚书、侍中等掌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 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辐犊并进而归命天子 。这反映出(  )

A.行政中枢权力变异B.三公九卿成为虚职C.文书传递系统形成D.君相矛盾得以缓和

3.

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秋七月庚辰,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千石。 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B.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C.两税法加重了人民负担D.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保障

4.

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多用白墙黑瓦与木质本色,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这主要是因为(  )

A.儒学新思想逐渐渗透B.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宋朝统治者提倡节俭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

5.

《醒世恒言》中这样描写苏州府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养蚕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镇以经济功能为主B.雇佣劳动关系较为普遍C.集镇出现专业分工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兴盛

6.

下图中通商口岸的分布(  )

A.适应了列强侵略的需要B.决定了民族工业的布局C.取决于列强侵华的方式D.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产物

7.

梁启超曾说: 印度人结婚最早,十五而生子者以为常,而其衰落亦特速焉;欧洲人结婚最迟,三十未娶者以为常,而其民族强健,老而益壮 。所以 欲观民族文野之程度,亦于其婚媾而已 。这表明,梁启超的人口观(  )

A.反映出其明显西化倾向B.旨在反思东方的农耕文化C.着眼于国家的救亡图存D.改变了国人传统生育观念

8.

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认为《青年杂志》易导致读者与《上海青年》混淆,要求其改名。改名后的第一期,陈独秀强调 慎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为取得新青年之资格也 。他在赋予新青年时代先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拔高了刊物的定位。陈独秀此举(  )

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B.体现了灵活的传播策略C.剔除了旧思想对人们的羁绊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9.

1940年,中共创办的山东北海银行总行在鲁中成立。银行先后开展了发行独立货币、进行货币斗争、开办农村贷款、投资经营商业、接管城市银行等一系列业务活动。该银行的主要任务是(  )

A.开展金融机构和队伍建设B.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C.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D.发展经济助力民族民主革命

10.

2011年7月21日,中国 蛟龙 号5000米载人深潜首试成功;2012年7月16日,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2020年,中国的 奋斗者号 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军事实力得到提升B.深海科技成果显著C.深海潜水世界第一D.基础科学运用广泛

11.

学者们认为: 罗马奥古斯都及其后继者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行政改革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他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官僚机构管理广阔的领土。 这个 巧妙的政治手段 主要表现在(  )

A.建立起较完善的法律体系B.在帝国范围实施行省制度C.民主政治制度持续地实施D.修建起较标准的公路交通

12.

中世纪早期政教冲突时,世俗王权拒绝承认其权力来自教会,而是直接来自上帝。然而,中世纪后期的神学家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这一演进(  )

A.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B.促使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C.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D.助力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13.

富裕起来的机器所有者、市民,不想再听命于贵族或国家。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认为这才对世界最有好处……于是,法国市民在1830年推翻了王位,将路易十八的后继者从王位上赶走了。 该现象(  )

A.推动了法国近代文官制度发展B.源于产业革命的推进C.得益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D.结束了法国的君主制

14.

观察下面的形势图,据此可知(  )

A.二战已经达到了最大规模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建立C.英法的绥靖政策达到高峰D.德意势力在欧洲处于攻势

15.

下表是英属东南非洲殖民地主要农业发展计划(部分),这一系列计划出台旨在(  )

计划名称

时间

所在地

主要内容

进步农民计划

1946

尼亚萨兰

鼓励农民采取翻土作垄、筑堤等土壤保护措施;政府为采取农业保护措施的农民提供扶持

非洲人农业改良计划

19461947

北罗德西亚

强调运用牛粪、轮耕制、杂草控制以及等高垄维护等土壤保护措施;执行计划的进步农民将会得到以化肥和农业设备为主要形式的补贴

进步农民计划

1947

博茨瓦纳

殖民政府农业官员教授农民培育株行种植和轮作制等农业改良技术

A.促进非洲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B.团结非洲以对抗法西斯侵略C.维护英国对东南非洲的殖民统治D.提高非洲农业生态保护水平

16.

1954—1959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37%,出现了第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  )

A.新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了效果B.种植玉米运动的成功C.苏联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D.指令性计划成效显著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 有罪得以黜 。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 分封 郡县 之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20多个城市中,先后有三百多万工人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教师停课,商人停业,农民抗粮、抗税、抗赋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加快了政权的崩溃。1948年,国民党暴力查封《民主周刊》《时代周刊》《国讯》《时与文》《观察》等大批刊物,控制各种刊物发行,剥夺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国统区局面混乱:物价每天大幅上升,金元券却每日大贬,众多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落后于物价飞涨速度。昔日待遇优厚,生活宽裕的大学教授,在此状况下生活境况恶化,甚至连最低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形成了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的苦难模样,昔日的社会精英成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教授黎亮,教书所得已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开销,不得不拿结婚时的戒指去当铺换钱贴补家用。这样,1948年末,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南下 北上 两股知识分子的人流,前者人员稀落,仓皇而绝望;后者浩荡而有序,充满了希望。

——摘编自王华宁《道路与选择: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出路问题探究——基于知识分子群体报刊话语之考察》

材料二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向各界知识分子发出 五一口号 倡议,强调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号召体现了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愿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响应。6月中旬,民盟发表《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表示坚决拥护 五一口号 。6月末,民革发表《响应中共 五一口号 的声明》,表示将努力促成新政协的召开。继而,包括致公党、民进、民促在内的诸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均在五六月期间发表声明,拥护党的号召。同年8月起,国统区民主人士开始陆续从水陆两途秘密北上,前赴华东华北解放区,与党中央共同筹划建国大业。

——摘编自慕晓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境况,并分析其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的意义。(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晚期,1300年前后,出现在修道院的一项发明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带擒纵器的齿轮钟。当时的教士们有必要确定更为准确的时间,以便安排他们的祈祷与其他工作。但丁在1320年的《神曲》中就已经提到: 如同钟表里的许多齿轮,互相协调,各自转动。

——摘编自【德】马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

材料二
18世纪的欧洲人日益习惯于精确的时间。精确的时间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对时间的控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部分人需要屈服。仆人、工人和雇工日益受到纪律限制,并不得不屈服于钟表(工作时间)对他们的控制。这当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而18世纪的教育者们开始培养起的新一代人,却将这种外在强制力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强制力。

——摘编自【英】大卫·梅森《近代欧洲200年》

材料三
时间测量技术的改善,对待时间的基本态度的重大变化——两者引起了一种普遍性的提速感。在一些领域,比如音乐(尤其是军乐进行曲),人们可以明显体会到这种变化。在18世纪早期,安哈尔特——德绍公国的利奥波德一世率先在军队操练中对齐步走作出了相关规定。当时德意志士兵每分钟需行进60步,后来改为72步。而到了十九世纪初,在反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则普遍都是114步了。

——摘编自【英】埃尔顿《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到18世纪钟表功能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钟表推广的社会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 江西省1978—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阶段增长示意图

图2 江西省1978—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阶段增长示意图

——根据陈荣华编著《江西经济史》等相关数据编制

根据材料,任选图1、图2中同一阶段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