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 浏览数:41

一、材料阅读

1.

中华文化的使者 (26分)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金属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铜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中华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每一次对其重铸,就象征着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书写。某校学生以 铜—中华文化的使者 为主题开展了自主性探究学习,过程如下:
(1)任务一:收集中华先民使用铜的考古证据。
202405182026385963
①对上列文物的解读,可以推断中华文明最早拥有铜金属制品开始于 (单选,2分)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 万邦 时代 D.夏商时代
②上列文物中,能够反映中华大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是 (单选,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③上列④号文物能够反映秦朝的 (单选,2分)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宰相制度
(2)任务二:收集文献中有关铜钱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
②“(唐)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 开元通宝 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
③“(北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 太和五铢
①上述材料中 元狩 元始 武德 太和 属于 (单选,2分)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字号
②上述材料③孝文帝属于 (单选,2分)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③三则文献史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 (双选,4分)
        A.政治制度建设 B.货币名称变化
        C.货币制度改革 D.赋税制度演变
(3)任务三:解读文物背后的中华文化。
A明代仿宋针灸铜人 B.晋归义羌王铜印
        C.战国曾侯乙编钟
        D.明代的天文观察仪器简仪 E.源于西域 汗血马 的汉代鎏金铜马
         F.五台山显通寺明代铜殿
任意选择上列文物中两件,依据示例,尝试多角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6分)
示 例:( F ):中外文化交流下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中国古代宫殿式大型建筑文化特色。
①( ): 。
②( ): 。
(4)任务四:结合本题中提供的文物,概括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6分)

2.

数据背后的时代(24分)
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往往会对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为相关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源、视角和方法,帮助历史学家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历史。

表一:欧美大国钢铁产量(1890—1913年)

(单位:百万吨;1890年为生铁产量,以后年份为钢产量)

国别

1890

1900

1910

1913

美国

9.3

10.3

26.5

31.8

英国

8.0

5.0

6.5

7.7

德国

4.1

6.3

13.6

17.6

法国

1.9

1.5

3.4

4.6

奥匈帝国

0.97

1.1

2.1

2.6

俄国

0.95

2.2

3.5

4.8

意大利

0.01

0.11

0.73

0.93

(1)①表一数据反映欧美大国钢铁产量增长量最多的两个国家 (单选,2分)
        A.英国美国 B.俄国德国 C.美国德国 D.美国俄国
        ②表一数据反映欧美钢铁产量出现增长的原因是 (双选,4分)
        A.钢铁产业部门的新技术改造 B.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C.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D.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表二: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别

占有殖民地数/

殖民地人口/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

德国

10

1307

比利时

1

1500

葡萄牙

8

968

荷兰

8

3741

意大利

4

139

(2)①表二是列强对世界瓜分的结果,其中几乎完全被殖民地化的大洲是 (单选,2分)
        A.拉丁美洲 B.非洲 C.亚洲 D.美洲
        ②对表二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双选,4分)
        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B.揭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序幕
        C.形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D.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表三:欧美大国总人口(1890—1920)(单位:百万人)

国别

1890

1900

1910

1913

1920

俄国

116.8

135.6

159.3

175.1

126.6

美国

62.6

75.9

91.9

97.3

105.1

德国

49.2

56.0

64.5

66.9

42.8

奥匈帝国

42.6

46.7

50.8

52.1

--

法国

38.3

38.9

39.5

39.7

39.0

英国

37.4

41.1

44.9

45.6

44.4

意大利

30.0

32.2

34.4

35.1

34.7

(3)①表三中1890—1913年欧美大国人口普遍增长的主要原因 (单选,2分)
        A.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B.工业革命影响
        C.医疗体系建立 D.城市化推动
        ②表三中1913—1920年欧美大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 (单选,2分)
        A.疫病流行 B.人口迁移 C.环境污染 D.世界大战
(4)结合上述内容,概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发展趋势。(8分)

3.

回到历史的现场(23分)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75周年,社区设想以《回到历史的现场—---共和国历史回眸》为主题的多个板块内容进行宣传。邀请你协助筹备其中第一板块,以下是初步收集的资料:
材料1
民众游行,广场三十万人,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

——民主党派代表黄炎培1949年10月1日日记

材料2
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我……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

——1949年10月1日出版家张元济私人书信

材料3
北京和延安一样充满了歌声/五星红旗在这绿色的城市中上升/密集的群众的海洋:无数的旗帜在掌声里飘动,就像在微风里颤动的波浪。(1949年10月1日创作)

——诗人何其芳诗作《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材料4

国家博物馆馆藏1949年10月1日照片

材料5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

(1)依据上列资料,请为宣传活动第一板块以“ 的回眸 形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2)材料2中 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 中的 我公 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请判定材料2是否符合第一板块主题的选材要求并简要说明。(4分)
(3)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上列资料来源有何特点?(2分)哪些资料能够形成互证?(4分)
(4)如果要为第一板块资料进行优化和补充,你会对工作人员提供哪些操作性建议?(5分)

4.

中体西用 的流变(27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节略语为 中体西用 ,是近代晚清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其主张是在保持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求自强。
材料一
近代 中体西用 大事年表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 愚则以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语为得之……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最早阐发了 中体西用 思想。
1864年,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认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是 中体西用 思想实践的主要代表。
1895年,学者沈寿康在《万国公报》上《救时策》一文中提出 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首次明确使用。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 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出版《劝学篇》,对 中体西用 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中体西用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0世纪初, 中体西用 思想逐渐被边缘化。
材料二
在晚清中国,官方宣导 中体西用 的论调,其隐而不宣的一个前提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自身进行怎样的改革,绝不可以触动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一个 中体西用 的命题,竟然成为晚清权贵阶层拒绝变革、抵挡世界潮流于门外的借口和绝佳的挡箭牌。

——余治平《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

材料三
中体西用 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最初提出者是 (单选,2分)
        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畲 D.奕䜣
(2)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 中体西用 思想流变的时代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两位学者对近代 中体西用 思想认识不同的原因?(6分)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近代 中体西用 思想的流变?(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