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4)【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 浏览数:62

一、材料阅读

1.

史界新说(24分)
《联经中国史》共九卷,每卷 标题 所注之 副标题 彰显了史家对这一时代的认识。
(1)据下表提示,填入适当选项,使 标题 副标题 相对应。(填涂字母,12分)

卷目

标题

副标题

第一卷

上古史

第三卷

华丽的贵族时代

第四卷

隋唐五代史

第五卷

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第六卷

第七卷

明史

多元转型的华夏再造

第九卷

近代史

跨国交织下的帝国命运

        A.多族群视角的古代文明 B.宋史
        C.魏晋南北朝史              D.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
        E.辽金元史                     F.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
(2)判断表中缺失的第二、第八卷当是( )(双选,4分)
        A.秦汉史 B.清史 C.中华民国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下列史事,能佐证表格中 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 影响力的有( )(双选,4分)
        A.四大发明此时传至西方 B.西方教士来华传授西学
        C.古代日本多次遣使来华 D.越南科举制度效法中国
(4)举例说明第七、九卷中明代社会的 多元转型 及近代中国如何受到了 跨国交织 的影响。(4分)

2.

革命先锋(2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邹容(1885—1905年)十六岁时,其舅以谭嗣同为例告诫邹容 中国之弱,仍是天运盛衰之理 ,但他却回应 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乃人之义务也
(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单选,2分)
        A.少年邹容志在科举 B.邹容之舅笃信孔孟
        C.民国政府鼓励革命 D.戊戌变法影响甚大
材料二
1902年邹容赴日留学,因与清廷驻日官员冲突,邹容携人 排闼(撞门)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 次年,其所撰《革命军》问世,开篇即称欲使 黄帝子孙皆华盛顿 。但其笔下的 皇汉民族 在外族入关后便称 顺民 联军破北京,称某某国顺民 ;香港人更 立维多利亚纪念碑
(2)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支攻破北京的 联军 ,分别是_____联军和_____联军。(4分)
(3)结合时局推测,邹容写 皇汉民族 之事,意在( )(双选,4分)
        A.反思国民心理 B.实现改良目标
        C.终结科举制度 D.呼吁民众觉醒
材料三
据统计《革命军》问世后不久即销售110万册,孙中山阅后称其功效 不可胜量 ,并在改组兴中会期间确定 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 以记邹容之功 。1912年,孙中山批示邹容 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
(4)根据材料二、三,写出孙中山追授邹容大将军衔的理由。(4分)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要求上海租界逮捕章秉麟、邹容等人,因挚友蒙难,邹容自投捕房,后病死狱中。然1929年,国民党浙江政府开设 革命纪念馆 ,竟将邹容事迹列入 落伍者的丑史 展区。鲁迅听闻此事后立即为邹容辩护。现今邹容墓仍矗立于徐汇区华泾镇。
(5)综合上述材料,从立场、性格、经历、贡献的角度评述邹容的生平。(9分)

3.

游击战争(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1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当以 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 为重,欲指挥各战区 发动游击战争 。1938年初汪精卫称: 若没有精锐的部队和有生产能力的民众,游击战就必然会 游而不击 ”。年底,汪精卫投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8分)
①蒋介石书写日记当日,或听闻日军部队逼近陪都重庆的消息………………( )
②汪精卫的表态足以证明他对叛国投敌一事早已有多年的预谋………………( )
③蒋介石和汪精卫都认为发动游击战争应当是抗日的有效手段………………( )
④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内部各派便呈现矛盾重重的态势………………( )
材料二
1939年,国民党方面诬称: 共产党口是心非,游而不击 。1940年蒋介石在 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 上污蔑第十八集团军 游而不击、袭击友军、包庇叛军
(2)下列史实能有力驳斥材料二中所谓中共 游而不击 言论的有( )(双选,4分)
        A.台儿庄大捷的胜利
        B.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在华日军大半兵力
        C.远征军的入缅作战
        D.八路军发动 百团大战 摧毁大量敌据点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到: 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 。1940年, 朱德报告自1937年以来,八路军参战9625次,毙伤日军129445名,毙伤伪军38905名。(八路军)伤11万余人,亡3.6万余人。
(3)立足中共立场,材料三能从哪两方面驳斥中共 游而不击 的错误言论?(4分)
材料四
1937年10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红色拿破仑在后方袭击日本军队》。次年8月,《华盛顿邮报》刊登美联社题为《游击队在敌后占据了大片区域》的报道,12月, 英国第三大报 《曼彻斯特卫报》发表文章《华北:八路军游击战的巧妙政治战略》。
材料五
1938年9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报告: 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的减少,敌人游击活动逐渐活跃……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 战犯冈村宁次在回忆中称其在华北时 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
(4)对驳斥中共 游而不击 的错误言论,材料四、五又提供了哪两方面的佐证?(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战时与战后两个层面,说明游击战策略对于中共在抗战中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意义。(4分)

4.

再论 魔都 (29分)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 村松 )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 魔都 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 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 ,繁华超过东京;但 踏进它的内部 便能发现此地 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2分)
        A.清军入关 B.康乾盛世 C.上海开埠 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 自相矛盾 ?解释你的回答。(4分)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 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 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 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 魔都 的恶名 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 魔都 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 魔都 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三
魔都 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 魔都 等,都表现出了对 魔都 一词的 再用 。21世纪初, 魔都 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 魔都 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 魔都 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 魔都 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 魔都 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