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南省益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96

一、单选题

1.

图1为西周青铜器宜侯矢簋,簋上铭文记录了西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赐他铜器、土田和奴隶等内容。该记载体现的制度(  )

图1

A.反映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标志着统一国家的建立C.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D.随时代发展而日益强化

2.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属于儒家政治主张的是(  )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C.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为政以德、重建秩序

3.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元丰元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管天下盐铁……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据此可知汉朝政府(  )

A.插手经营商业贸易B.大力扶植私人资本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放任私营经济发展

4.

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内阁与宦官的斗争B.地方对中央的挑战C.宰相制度得以重生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5.

元朝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这说明元朝(  )

A.对边疆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治B.设置行省管理全国各个地区C.否定了原有的因俗而治政策D.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趋同

6.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学,但他的经学和此后某些只关注经典的经学研究有很大不同。他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要结合 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才有意义。这表明他(  )

A.跳出了儒学范畴B.倡导经世致用C.推动了社会转型D.提倡学习西方

7.

《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一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8.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延续重农抑商政策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挽救自身统治危机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9.

1919年6月,陈独秀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陈独秀的这一言论(  )

A.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B.是对外交不公平的强烈控诉C.反映了他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D.促成了山东问题的顺利解决

10.

图2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1926年1月—1927年6月)。当时革命者的斗争目标是(  )

图2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和平建国,民主政府

11.

图3是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 投豆选举 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 和政府的情景。这种做法(  )

图3

A.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B.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初步尝试C.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D.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2.

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导图的制作。图4是一位学生的设计,他研究的课题是(  )

图4

A.红军长征的胜利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D.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3.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这(  )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体现人民民主制度发展C.成为拨乱反正法律依据D.推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

14.

20世纪60年代前期,以西南、西北为建设重点,以 备战、备荒、为人民 为指导方针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轰轰烈烈展开。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这一举措(  )

A.是面对严峻国际形势的重大决策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实现C.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平衡D.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5.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 源头活水 ,我国的高铁、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表明我国(  )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C.第三产业迅速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6.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合作倡议。从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这一倡议(  )

A.是中国制定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B.拥有固定的合作区域与合作领域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D.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 怀牒自列 ,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汉至唐的官员选拔制度并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的规律。(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制度与社会进步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的记载,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三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外交部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英国等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 新关税条约 ,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对内着手裁撤地方厘金,建立统一税收制,对国内的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收后即可通行全国。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货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从币制改革到抗战爆发前这段时间,外汇平稳、物价回升、金融安定、外贸入超相对减少,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几十年未有的顺差。对民营工业进行整顿并给予一定扶持,通过工业登记、工业救济、工业奖励等措施促进工业的发展,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开展兼并、改组等活动,民族资本出现了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产业中,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民族资本集团,显示了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摘编自王远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我国劳模评选从1950年延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期间共召开过15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评选主要是结合劳动竞赛结果而定,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以 万能工具胎研制者 王崇伦为主要代表的劳动模范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先进榜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发展生产力 是劳模评选的重要依据, 铁人 王进喜就是20世纪60年代劳动模范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号召下,劳模评选主要以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为标准,以 两弹元勋 邓稼先、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认真钻研,勇攀时代高峰。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劳模群体的形象相应地转向为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有宇航员杨利伟、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姚明,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产生的网络工程师贾磊,有拯救国家人民健康于危难之际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陈薇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模范的评选过程 始终直面时代和社会关切 ,为时代变迁注入生机活力,绘成一幅 劳动创造美 的生动图卷。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