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99

一、单选题

1.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B.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C.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D.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2.

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 分散储粮 ,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 集中储粮 形式。这反映出(  )

A.汉代自然经济分散闭塞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利用地窖储粮始于唐代D.地方分权不断强化

3.

杜佑《通典》卷三十三《职官》云: 汉制,(郡守)岁尽,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 职官主要负责(  )

A.官吏考核B.官吏选拔C.民族事务D.户籍管理

4.

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史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沼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B.外来物种移入与传播C.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变革D.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

5.

民国七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指出: 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 这主要体现了(  )

A.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B.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C.弘扬民主科学的强烈愿望D.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学

6.

下表为某学者统计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概况表。对其认识合理的是(  )

时间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财政收入

粮食产量

钢产量

1950

33.2%

62.17亿元

1.32亿吨

61万吨

1952

43.1%

173.94亿元

1.64亿吨

135万吨

A.计划经济成效显著B.新中国工业基础较好C.国民经济形势好转D.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7.

下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D.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8.

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三线建设(  )

A.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D.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9.

下表是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

1998

2083

33621

17750

2000

5520

40554

23465

2002

12951

45179

32459

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完善经济体制改革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D.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10.

下图是15—16世纪某古代帝国的领土扩张示意图。通过这一时期的扩张,该帝国(  )

A.建立起完整的法律体系B.把地中海变成自己的内海C.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D.大规模传播扩散希腊文明

11.

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D.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2.

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B.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D.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13.

民族自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67%,其余的人由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划分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14.

从1952年起,美国政府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在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美国此举意在(  )

A.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B.转移冷战对抗的中心C.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D.应对政治多极化挑战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 大烟囱工业 被称为 夕阳工业 ,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被称为 朝阳工业 ,获得迅猛发展。与此相适应, 重、厚、长、大 的工业产品逐渐让位给 轻、薄、短、小 的产品。这说明(  )

A.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B.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C.新材料技术应用范围广D.人工智能成为新兴产业

二、材料阅读

16.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朝科举考生可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 封弥 誊录 ,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朝,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科举制的特点,并归纳宋朝选官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2分)
材料二
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讵能我待。……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是,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

——张之洞等《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等人请求废科举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选官方式变化中得到的启示。(8分)

17.

制图学具有古老的传统,显示着人类对于周边世界的各种认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地图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5、16世纪之后欧洲制作的世界地图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对海岸线精确测量:将陆地和海洋二分,各大陆的轮廓线日益清晰。和在陆地上的争夺不同,殖民帝国的海上之争,争夺的不是空间,而是航道。各霸权国也将陆地主权的专属特性延伸到船只和航道上。
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中心转移到荷兰。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帮助他们发展海外贸易。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逐一进行了标注。
1886年7月24日,英国伦敦的《绘图》杂志发表了题为《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的一副地图。它采用墨卡托投影法,重点突出的是英国的全球殖民地,以及各个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紧密的物质联系。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中心,地图上的英属殖民地以粉红色填充,地图下方,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执三叉戟和米字盾牌,端坐在标注着 世界 的地球之上。
地球空间在近代欧洲地图上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 已知 空间,一种是 未知领土 ,最后一种是海洋。16到19世纪的欧洲地图作品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或技术,而是赤裸裸的权力。 权力从地图中走来,又行走于打造地图的道路上

——摘编自宋念申《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英国绘制《帝国联盟:表现1886年英帝国幅员的世界地图》的意图并简述你对近代欧洲地图作品的认识。(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20年中外历史大事

1月 《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2月 希特勒组建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简称 纳粹党
3月 李大钊发起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4月 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5月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7月 中国爆发直皖战争。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10月 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1月 《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关键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加以概括,并引用上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加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