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5

一、单选题

1.

天下 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曰: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诗经·小雅》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先秦的 天下 一词(  )

A.具有国家的含义B.指汉族生活地区C.区分内夷和外夷D.包含中国和邻国

2.

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 。此举旨在(  )

A.加强对官吏控制B.丰富君臣政治生活C.强化君主的权威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

3.

北魏孝文帝时,面对 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 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 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 ,随后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B.确立土地私有制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D.提高土地利用率

4.

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  )
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③辽代南、北面官制
②唐代设置羁縻州 ④金朝猛安谋克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

风教 是传统儒学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清初思想家唐甄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这体现了(  )

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B.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C.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D.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6.

1894—1897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图1是当时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中间为宜昌城区地图。据此可知(  )
①标志近代中国邮政业兴起  ②中国主权受到西方列强侵犯  
③西方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④客观上促进中国邮政业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7.

新文化运动期间,产业工人中女工占比超过35%,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各种妇女团体及报刊竞相涌现,其中妇女报刊达30余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C.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D.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8.

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 我们希望以对外的 镇静 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 涵养 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 。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9.

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河南省建立了1万多个乡,建立了民选的乡人民政府,10万以上的农民运动群众领袖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乡村政权干部。这反映了(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C.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发生改变D.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发展

10.

2023年,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的局面,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反对并指出,此举 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这表明中国(  )

A.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B.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机制C.顺应国际绿色贸易的趋势D.迎合海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11.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修建过大规模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有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过程中,没有文字却采用了和亚欧大陆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体现了(  )

A.文明产生的多元性B.历史发展的统一性C.文明发展的独立性D.历史发展的同源性

12.

987年,拜占庭皇帝以将自己妹妹安娜嫁与罗斯君主弗拉基米尔为附加条件换取了军事援助,后又提出履行婚约的前提是弗拉基米尔必须与其臣民一同接受洗礼。随后罗斯成为东正教国家。这说明(  )

A.东欧国家之间战争日益频繁B.基督教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C.世界宗教格局发生根本变化D.拜占庭文明影响罗斯国家发展

13.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非洲野生采集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 合法贸易 兴起,同时还有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的扩展,大批商人、猎人、旅行家、自然博物学家源源不断地深入非洲。这些活动(  )

A.表明欧洲列强终止了奴隶贸易B.使非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C.为列强深入侵略非洲做了准备D.促进了非洲向近代化转变

14.

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但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70%,制鞋工业70%,食品加工业34%,皮革工业27%。私人企业的发展(  )

A.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5.

图2是学者依据《第六次浪潮》一书整理的1830~201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图。该图表明(  )

图2

A.经济危机阻碍科技进步B.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秩序C.能源危机引发社会矛盾D.科学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16.

图3是描绘国际形势的两幅漫画。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D.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 邑之民业,首藉棉布 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 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 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 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02年,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观念。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中国人开始编写自己的历史教科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次提出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纳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五四时期,北京政府推行教育改革, 中华民族 这一观念首次被写进《历史课程纲要》。这里的 中华民族 是可以作 中国民族 解的,但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 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或同一性,而 中国民族 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联系或同一性。比较而言, 中华民族 更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事实,也更能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其中1940年第三次修订,以 中华民族 取代了以前的 中国民族 ,强调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 中华民族 的整体认同。
作为学生必读、必考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观念传播起到其他书籍或传播方式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概括历史教科书中 中华民族 话语体系形成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中华民族 话语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 一边倒 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 文化先行、外交殿后 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汉学与当代中国 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 一带一路 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是指某一时期内经济发展活跃、能影响和带动世界发展的国家或地区,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动力源。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非一成不变,在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旧的经济中心被新的经济中心所取代,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时代

说明

亚洲时代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地中海时代

代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叫地中海时代,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大西洋时代

标志是地理大发现及国际贸易的形成。

太平洋时代

在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大西洋处在一个中心位置,这里集中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生产力群,它的经济引力场所及,影响了大半个地球。世界发展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摘编自李振福《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与北冰洋——太平洋时代到来》

围绕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 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