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39

一、单选题

1.

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不同规格的网格区域。这一新发现可以说明二里头(  )

A.城市交通网络发达B.礼乐制度日臻完备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2.

战国七雄的名臣名将,绝大多数都不是君主近亲,而往往来自于下层贵族或平民。所谓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表明当时(  )

A.争霸战争引发人才争夺B.君主权威的削弱C.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D.社会流动的加强

3.

秦汉以来 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实行 客皆注家籍 ,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

A.反映了租佃关系更加广泛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C.提高了 的身份地位D.承认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4.

自唐玄宗时起,差遣制开始流行,朝廷往往临时差遣某官去负责某工作。旧官员多被这些差遣职务取代。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代行了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了吏部人事权。差遣制流行反映了(  )

A.皇帝权力的加强B.六部权力的削弱C.宰相权力的分割D.行政效率的下降

5.

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载: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 蚕关门 ;采茧时开禁,各家可互相走动,叫做 蚕开门 ;七月十五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 利于蚕花 ,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养蚕缫丝技术的革新B.经济发展影响风俗民情C.区域分工的逐渐明显D.农村生产关系与时俱进

6.

子口税是近代中国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进口洋货运销内地和出口土货运销海外,除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即可畅行中国,不另缴税。据图1可知(  )

图1 1875—1895年的汉口子口税贸易范围(21年平均值,线条粗细表示贸易量大小)

A.通商口岸之间的子口税贸易额最高B.汉口与长江下游地区不存在商贸活动C.汉口的子口税征收以进口贸易为主D.子口税贸易分布受到交通条件的影响

7.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 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 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 。此次大会的召开(  )

A.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B.配合了北伐的胜利进军C.确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D.肯定了农民政权的作用

8.

1948年7月,新华社信箱《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批评平分一切土地财产和工商业的思想是一种 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强调我们要达到社会主义, 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经济一个时期的发展,要大量地发展公私近代化工业 。由此可见,《问答》(  )

A.意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B.指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C.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

9.

1950至1953年,约有2000名留学生归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至1955年11月,回国的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有1041人,许多人后来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奠定人或学术泰斗。这表明新生人民政权(  )

A.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B.获得知识界的政治认同C.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D.文化改造工作成效显著

10.

图2是1963年11月邮电部发行的一枚《新兴力量大团结》邮票。该邮票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

图2

A.践行 一边倒 方针B.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大力支持不结盟运动D.积极拓展对外交流空间

11.

某学生在世界古代史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图示(图3)。该生拓展阅读的主题是(  )

图3

A.两河流域的文明B.希腊化世界的形成C.波斯帝国的扩张D.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12.

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后,不仅大量吸收新贵族进入沙皇控制下的大贵族杜马群体,还通过个人领地制将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同贵族无条件地为君主服役紧密联系起来,使土地的占有具有明确的受禄性质。伊凡四世此举(  )

A.强化了中央的行政权力B.摆脱了对旧贵族的依赖C.为帝国扩张创造了条件D.提升了新贵族经济地位

13.

16世纪上半叶,德意志许多地区进行济贫改革。莱斯尼希市设立了济贫公共基金,将已关闭修道院的资产及信徒捐给教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济贫事务。这反映当时(  )

A.宗教改革初显成效B.城市自治运动兴起C.社会保障体系完备D.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14.

1893年 非洲民族主义之父 布莱登提出了 非洲个性 思想: 欧洲文明正在向非洲大陆渗透,非洲人应抵御这一渗透而不被同化,要保持和发展非洲个性。非洲人就是非洲人,欧洲人就是欧洲人。 这一思想旨在(  )

A.争取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否定 欧洲中心论 C.重塑非洲人的自尊与自信D.揭露殖民文化的威胁

15.

对表1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3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表1

A.欧洲丧失世界市场的主导权B.美洲铁路里程增速最快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定D.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

16.

1928年缔结的《非战公约》规定: 缔约各方在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并强调: 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 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未制定制裁措施。据此可推知《非战公约》(  )

A.对维护人类和平实际作用有限B.否认了被侵略国的合法自卫权C.有助于帝国主义各国瓜分世界D.奠定了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基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元代在中外饮食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东南沿海阿拉伯移民习俗在广州、泉州等地的扩散,促进了清真菜系形成。喜食各种甜食、烧烤、清炖食物渐成风习。《饮膳正要》收录的回回果蔬有菠菜、胡萝卜等;回回香料有马思答吉、回回青等。回回食品有《饮膳正要》收录的马思答吉汤、杂羹等十多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卷煎饼、酸汤等十二种。中亚葡萄酒、西亚阿刺吉酒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外来饮食被中国传统饮食吸收融合,如西亚人传授的木灰制糖法,使调味品中糖类的质量更高。


.
——摘编自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中叶北美发现金矿,及 太平洋铁路 的修建,大量华工涌入美国,以华工为主要市场的中餐馆应运而生。此后饮食业逐步取代采矿业成了北美华人的主业,中餐厅也走出唐人街,开始服务更多客群,并去到美国白人社区。这是华人以开中餐厅的形式向美洲进行物质和文化影响的缩影。民国时,粤菜的杏花楼、万花楼等餐馆继续繁荣,新的餐馆以姑苏亭、南京楼、江南楼等名目开设。酒楼的消费对象也变得 五湖四海 起来。

——摘编自周松芳《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外来饮食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华饮食在美国传播的基本情况。(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饮食交流的意义。(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2 《马赛曲》翻译改动的部分情况

麦须尔诗

(1873年王韬译

用中国古典七言诗的格律来翻译,认为诗的主旨是反对国王的残酷统治,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中高度肯定该译稿。

兰西革命歌

(1904年侠民译

用文言文翻译,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中国革命记》等转载,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

(1920年马骥良译

用白话文翻译,对“citoyen”的翻译,从体团变为国民,此后白话文翻译的《马赛曲》版本不断出现。

材料二
抗战时期,《马赛曲》成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媒介。与此同时,《战歌》、《新马赛曲》等改编作品应时而生,歌词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国难危机, 呼吁中国同胞: 不分恩怨,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作一全民族革命战争 《马赛曲》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有启发作用,《马赛曲》中 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 与《义勇军进行曲》中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意义近似,《马赛曲》中多次出现的 前进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被不断强调。

——摘编自宋逸炜《〈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

(1)据材料一,概括《马赛曲》翻译改动变化的表现,并说明变化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马赛曲》翻译改动的积极影响。(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91年国庆,《新华日报》头版报眼位置破天荒地出现一则广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 吴光 金粉为国争光》(图4)。其内容: 苏州市吴县合金粉末厂是国内主要生产铜金粉厂家之一,产品规格有1200目、1000目、800目,色光有青红光、青光、红光,其中1200目铜金粉填补国内空白。

图4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冷战时期西方学界的冷战研究形成三个学派。 传统派 认为,冷战作为一种 非战非和 的大国关系,是苏联 非理性 挑战与美国 理性 应对的结果。 修正派 认为,美苏战时同盟的瓦解及对抗的升级,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 后修正派 代表人物加迪斯认为,苏联的政策行为使得美国公众和国会在政策制定者决策之前就选择了支持对苏遏制。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他研究了为何美苏经历40多年冷战却未陷入正面战争,称之为 长和平
文安立是冷战结束后西方 冷战史新研究 的领军学者,《全球冷战: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一书,将冷战研究拓展到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认为 冷战是殖民主义以略微不同方式的继续 ,“ 冷战既是美国史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一部分”。他的研究重视使用多国多语档案,《剑桥冷战史》由文安立等20国71位冷战学者共同完成,从高端政治话题到日常生活,从领导人的决策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经历,都成了冷战研究的话题。

——摘编自夏亚峰《英文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二十年:回顾、批判与展望》

(1)据材料,概括冷战时期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特点。(6分)
(2)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