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
|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
|
晚清与民国初年
|
“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
|
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
|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
|
“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
改革开放新时期
|
“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