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240

一、单选题

1.

如下图所示,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芡实、茭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果蔬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葫芦籽、皮(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蔬起源地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D.长江下游的文明超过黄河中游地区

2.

针对盗贼横行的局面,汉武帝派专员以严刑峻法治盗,但是出现 小吏有盗弗言、上下相匿 的情况。光武帝一方面利用计谋从内部瓦解群盗,另一方面对臣下采取安抚、激励之策,除包庇获罪外,其余皆不予处罚。对比两者的治盗之法,可知(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治国策略需要应势而为C.官吏监察管理缺乏规范D.礼法结合融入基层治理

3.

两税法确立了 支留合送 的税收分配方案,将地方税收总额分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 以支定收 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

4.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流动的女性教师阶层,即“塾师。她们以才识谋生,游历各地,为上流社会家庭和富足人家的女子教授儒家经典、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据此可知(  )

A.传统儒学教育走向衰落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更新D.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5.

严复认为 专利之事,不令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张之洞则指出 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即禁我仿效之谓也 。这表明(  )

A.清政府重视专利保护B.近代化认识存在多元性C.洋务派反对技术垄断D.社会营商环境得以改善

6.

自行车最早进入中国时,其消费者多为官僚、商绅、大资本家等社会上层。随着骑行者数量的增加,自行车开始展示了其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B.民众出行范围的扩大C.崇洋媚外风气的盛行D.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7.

下表反映了195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据表可知 (  )

年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75:25

78:22

66:34

61:39

61:39

62:38

63:37

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

42:58

33:67

42:58

47:53

45:55

44:56

52:48

积累率(%)

43.8

39.6

19.2

10.4

17.5

22.2

27.1

国家财政收支差额亿元

-65.8

-81.8

-10.9

8.3

2.7

0.5

7.0

人均居民消费水平

97

103

114

117

116

120

12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A.经济调整成果逐步显现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D.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容

8.

埃及古王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辛努哈特历险记》讲述辛努哈特因受叛乱事件牵连逃到国外,后得到法老的宽容才得以回国的故事;《一个能说会道的农夫》叙述一个农民向法老申诉凄惨境遇,法老为其伸张正义的故事。这些作品说明埃及(  )

A.文学作品助推社会形态演进B.艺术创作水平显著提升C.法老权威得到一定社会认同D.民众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9.

据统计,13世纪的英格兰劳役地租只占三分之一。而货币地租则占三分之二。在伊利主教的地产上。1298~1299年度的岁入总数为3500镑。其中1400镑来自领主自营地的收入,1700镑来自佃户的货币地租,还有400镑来自任意税、迁入税、法庭款金等。这表明(  )

A.封建王权的加强B.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C.教会统治的动摇D.封君封臣制度的巩固

10.

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分两个时段:1618~1800年以获得经济补偿为目的,赔款主要由战败国王室承担,多为真金白银;1800~1918年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形式包括物质抵押、领土让与、贸易开放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欧洲国际关系趋于紧张B.国际协调机制日渐合理C.政府对经济控制力减弱D.战争赔款维护国家利益

11.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学习唐代中央政府调节粮价、储粮备荒的常平制,推动《农业调整法》的颁布,从而为美国经济复苏立了大功。他将 常平 翻译为“ever-normal”。该词至今仍常出现在美国经济法规中。这表明(  )

A.常平制度指导罗斯福新政B.大陆法系吸纳中国智慧C.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D.经济增长依赖宏观调控

12.

二战后,英、荷共同拥有的壳牌公司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石油投资商,拥有该国石油储量的55%。法国战略资源需求中100%的铀、100%的钴、80%的铝矾土、72%的锰都来自非洲。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积极参与安哥拉、尼日利亚、几内亚湾以及利比亚石油开发。这表明非洲(  )

A.殖民体系最终形成B.去殖民化斗争成效初现C.遏制法国产业升级D.亟需构建资源安全体系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的德国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人具有的批判精神传统不仅起到社会启蒙作用,而且为科学提供指导思想。同时,德国科学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国大学的近代性质。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是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大学用制度保证了学术研究的自由,奉行 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 的原则,建立了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德国大学科学建制的创新为德国科技进步打下了牢固的智力基础。德国政府尤其是工业界深刻地认识到,唯有创造某种新的制度,才能有处地促进社会需要与科学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增强科技持续发展的天然动力。1895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专利法,自此专利数目迅速上升,1900年达到8784项。德国政府先后建立了一批国立研究院,大企业内部的工业实验室也纷纷建立,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摘编自金志成《德国科学中心形成的若干历史经验的思考》

材料二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持续深化的过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处于关键位置。

阶段

主题

内容

19781992

面向经济建设。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问题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科技工作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放活科研主体和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动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

推动技术引进与人才流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19921998

华高峰。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折台阶

科学技术不仅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且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进一步深化改革,科技政策的调整思路明确了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位,推进了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的创。

国家启动攀登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1998年至今

构建国家科研材料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为标志,提出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等多项举措。

——摘编自孙烈《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并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科技改革的共性。(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史是全人类的共同历史:
(1)历史发展的纵线即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2)历史发展的横线即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人类历史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3)不论是纵向或横向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始终存在。
(4)人类历史的横线和纵线在过往几千年中交织互动,推进历史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勾勒世界历史的横线和纵线》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元朝基于 天下一统 理念,在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 中国 ,以 中国 正统自居。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 中国 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 中国 。元朝深层次的 中国 认同体现为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代元而起的明朝,视元朝为正统王朝。

——摘编自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 中国 认同的表现。(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 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的原因。(8分)